一瞬间,冷射系统将它们以极高的加度推至3o米的安全高度。
在这瞬间,导弹的冲压动机立刻点燃,动机的尾焰像一道火龙般划破天空。
导弹在热烟幕的掩护下,以高度协调的编队飞行,形成了蛇形轨迹,以规避可能的防空火力。
然而,"
黑森"
号的el-2248雷达早已在第一时间捕捉到这次来袭。
雷达系统瞬间激活,精确锁定来袭导弹的轨迹,并迅启动了电子对抗系统。
强大的电子干扰波迅覆盖整个目标区域,试图干扰鹰击-22a导弹的导引系统,让它们迷失方向。
但"
南昌"
号的量子雷达与导引头却拥有足够强大的抗干扰能力,导弹仍保持着与目标的高度精确锁定。
在高飞行过程中,导弹的毫米波雷达扫过了"
黑森"
号的舰体,确认了目标位置,并逐渐逼近敌舰。
此时,末端追击阶段即将开始。
"
黑森"
号的电子战系统并没有完全压制住鹰击-22a的制导系统,反而由于强烈的电子对抗波段互相交织,部分电子信号的反射误差反倒引导了导弹更精确的冲击点。
12枚导弹中的几枚开始切换至更灵活的俯冲姿态,朝着"
黑森"
号的薄弱点飞接近。
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时间几乎在指尖流逝。
随着导弹的急靠近,"
赣州"
号的舰员们屏住了呼吸,等待着这一切的最后一刻——命运的交锋,生死的瞬间。
哈夫克护卫舰的电子战系统迅反应,释放出强力的宽频段阻塞干扰信号,企图切断鹰击-22a反舰导弹的通信链路。
电磁波涌动,仿佛一道无形的屏障试图将导弹与指挥中心之间的联系彻底隔断,迫使导弹失去目标数据。
然而,鹰击-22a的先进量子抗干扰模式立即启动,通过复杂的算法对干扰信号进行实时分析和过滤,保持着与舰载中继无人机之间的加密通信链路。
无人机以其高机动性在导弹与指挥系统之间架设起可靠的信号桥梁,确保导弹依然能够接收到来自指挥中心的最新指令和目标数据。
与此同时,哈夫克的其他舰艇也不甘示弱,迅射了“海眼镜蛇”
诱饵弹。
这些诱饵弹模拟了万吨级货轮的红外特征,意图引导导弹偏离真正的目标。
成群的诱饵像星光般划破海面,散出强烈的热源信号,试图迷惑鹰击-22a的红外探测系统。
鹰击-22a的末端制导系统精准而高效,诱饵弹的热信号未能成功迷惑导弹群。
当导弹接近哈夫克舰队时,它们做出了极为复杂的规避动作。
在距离目标5o公里处,鹰击-22a导弹群突然起爬升,突破了原定的飞行高度,迅升至米的高空。
随着爬升过程中的温度骤升,导弹的电离冷却涂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迅抑制了弹体的热信号输出,使得舰队的热成像系统几乎无法捕捉到其精准轨迹。
此时,哈夫克舰的近防系统重新锁定了目标,但面对鹰击-22a的高度与变轨能力,防御系统未能迅适应这一突如其来的战术变化。
导弹群开始进入最后的攻击阶段,急俯冲,目标清晰明确。
导弹群以约7o°的角度进行死亡俯冲,直奔哈夫克舰体的关键弱点——舰桥、指挥中心及动力系统的薄弱区。
哈夫克舰员们在短短的几秒钟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紧张与压力,防空武器系统全力开火,防空炮弹在空中划出道道火光,激烈的电磁波交织在周围,声响震耳欲聋。
鹰击-22a导弹的末端导引头已经锁定了目标,正以不可阻挡的姿态向敌舰起致命一击。
此时,导弹群的度已经突破28马赫,精确度达到巅峰。
尽管哈夫克舰施放了大量的电子干扰和诱饵弹,鹰击-22a依然凭借其强大的抗干扰能力与精确制导,突破了舰艇的防线,朝着目标如箭般飞驰而去。
gti护卫舰突防战术实施的精确分解体现了现代海战中的高科技与战术融合:
电磁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