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钢铁狐狸!但其他地方就不一定了。”
余切愣了一下,道:“这好像有一点涉及到偏见……”
“偏见?”
沃森笑了。“你想说我有种族歧视?这不是歧视,这是事实,东亚人的智商普遍更高,白种人次之,南亚、大洋洲一些岛屿丛林和非洲地区的人种……确实无法进行现代化的教育。”
“这和任何制度、工具都没有关系,纯粹是智力上无法达到,他们做不了任何复杂的脑力劳动,你怎么能指望他们现代化?”
余切算是明白这个沃森有多离谱了。
他四下张望,罕见的怕了。
有关人种的智力研究一直是科研界的禁区,只能偷摸的研究,不能拿出来公开的讲。在社科领域也是禁区,是不能碰的话题。
“我其实来邀请你去中国访问的,沃森先生,在美国也许不太适合谈论这样的话题。”
“中国?我会去那里的。”沃森竟立刻答应了。
之后,沃森拿到了余切的联系方式,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问余切:“什么时候去中国?”
“这个月。”
“我等不及了,余。我认为那里是一个绝佳的观察样本,是我事业的新突破。”
余切很纳闷,这个沃森为什么急于技术扶贫呢?
难道他也通共?
原来,詹姆斯沃森是一个对名誉无限渴求的人。他像一个资本家渴望资本增值一样,再多的名气他也不嫌多。
而且沃森做事全凭自己喜好,为了让更多的人信服他的话,沃森正在修订他的科普教材《双螺旋》,在其中他想要加入更多八十年代的例子,促使他的科普文更加受欢迎。
他和余切同样在哈珀共事。
如今全美生物系的学生不得不看的一本书是《双螺旋》,而文学系尤其是西语系的学生,很多人已经转向更为时髦的《2666》。
沃森写了很多书,《双螺旋》是他六十年代时写的。在这本书里面,沃森鄙视了诸多和他一起共事的精英,极力夸耀自己。还写了很多如何“猎艳”的八卦段子,令他科学大拿的神像破灭。
但得益于沃森强大的生物界号召力,有很多脑残粉认为他的《双螺旋》可以拿到诺贝尔文学奖。
是的,沃森的确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他觉得他是一个严肃文学作家,并且不失风趣,他揭穿了生物界虚伪的真相,他和余切是一类人。
“你和我是一类人。余,你知道我做出诺奖成果是什么时候吗?”
“我不知道。”
“二十五岁。但是我三十多岁才拿到拿该死的诺贝尔奖。我总觉得我是在二十五岁那一年拿到的,我那时候已经超过了这世界上的许多人。”
“你真厉害,沃森教授。”
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