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某天,他给了余切一把左轮手枪,柯尔特响尾蛇,漂亮国刚产出来的新品。
这一手枪在军队并不流行,因为子弹上膛很慢,导致换弹速度感人……但在民间和部分地区的警方较为流行,左轮的结构特性使得这玩意儿不存在卡壳的风险。
枪战电影里面经常有卡壳的镜头,但一定不是左轮手枪。
“你给我左轮手枪干什么?”余切问他。
马尔克斯道:“这个屠杀案有可能和毒枭有关系,我得到的消息是,这个精神崩溃的杀人犯,有段时间染上了毒瘾,有可能毒品使得他发狂了……他认为自己杀人的过程,就像是在打雅达利的吃豆游戏。”
余切道:“在你们哥伦比亚,难道不是到处都是毒品吗?”
马尔克斯摇头:“虽然我们到处都是毒品!但在明面上仍然是禁止的。政府准备借助这一屠杀案扳倒大毒枭巴勃罗,至少也要砍掉毒枭的‘胳膊’……正在搜罗证据。”
“你写的也帮了我们,我预感到这会是伟大的作品。”
的确如此,《2666》这本书生不逢时,原时空写出来的时候已经是新世纪初,文学既不再是主要角色,拉美文学也失去了原先的热度。
而它却硬扛着debuff拿了大奖,放到今天来当然要拿到更多赞誉。
马尔克斯给余切的左轮手枪,在访问团中引起了小小的风波。一些人认为这个“凶器”不应该随身携带在身上,余切没有权力带着枪。
顾华是主要的反对者,他先是找了几个熟悉的朋友,说:“余切本来就会使枪,现在他手里又不知怎么回事,居然拿了一把枪过来……这谁还敢说一个不字?”
“他万一把咱们崩了怎么办?”
但是没有人接话。
顾华又去找汤大使,汤大使就比较重视这个事情了。他这种外交官是要定期写报告的,余切作为访问团团长怎么能带头拿枪呢?你是要在哥伦比亚玩穿越火线吗?
万一你把哥国大统领毙了怎么办?
这又不是在什么兵荒马乱的时代。
汤大使来找余切理论:“余同志,余同志!我们有一些人,对你有意见……”
话音刚落,没想到竟然在这见到了哥国的大统领贝坦库尔,还有马尔克斯。他当即懵逼了,心里念叨:这大总统怎么没有保镖呢?怎么不封路呢?
门口不得站一堆便衣啊……
贝坦库尔却很高兴,拿着余切那把左轮手枪道:
“这是我送给中国朋友的礼物,只要他在哥国,他就有权利使用这一把手枪。”
只见到,这上面有颇为复杂的花纹,枪柄处还有哥国的国徽。原来这个贝坦库尔本身就做过新闻记者和翻译家,他自己年轻时又加入过左翼组织……有人给他看了拉美版的《潜伏》,贝坦库尔简直看得如痴如醉。
认为余则成是不逊色于切格瓦拉一样的人。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