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计塔的地下实验室重归沉寂,只有灵源循环系统低沉的嗡鸣,证明着这座古老建筑仍在运转。
与领主级深渊意志的短暂交锋,虽以胜利告终,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初火余烬的光芒黯淡,需要时间恢复;羲和流苏也消耗颇巨,如同经历风霜的丝绸,光泽略显沉滞;而雷恩的意识核心,更是感受到了久违的“疲惫”
,那是高烈度概念对抗后留下的精神虚脱。
然而,危机感的迫近,如同不断收紧的绞索,不容许他长久地沉浸于恢复之中。
罗垚后续传来的简报,描绘了一幅并不乐观的战后图景:
学院地下空间几乎全毁,残留的深渊污染极其顽固,需要长时间净化;守夜人小队伤亡不小,尤其是直面深渊精神污染的那些队员,需要进行长期的心理干预;对学院内部涉事人员的审讯进展缓慢,线索指向几个早已“被死亡”
或“失踪”
的激进派研究员。
但背后是否还有更深层的黑手,仍是迷雾重重;黑曜石大桥下的古代造物虽重归沉寂,但其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隐患,守夜人已将其列为最高监管目标。
更令人不安的是,在整个事件中,“潜猎者”
的身影仿佛完全消失,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这种反常的沉默,反而让雷恩感到一丝寒意。
它们是在冷眼旁观,等待两败俱伤?还是说,这场风波本身,就是它们所期待的“实验”
或“数据收集”
过程?
被动地困守于静滞棺内,依赖时计塔的灵源和远程干预,局限性越来越大。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局势和可能接踵而至的、来自不同维度的威胁,他需要更直接的感知,更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及……更完整的“存在”
形式。
重塑一具能够在这个蒸汽灵源宇宙自由行动的躯体,从“被观察的研究对象”
和“远程支援单位”
,转变为可以主动介入棋局的“行者”
,变得至关重要。
这个念头并非一时兴起。
早在深度研习“轩辕帝灵源循环观想图”
,并成功构建体内能量场域时,他就有了理论上的构想。
而刚刚结束的宿命对抗,如同一次高压淬火,让他对初火余烬的“焚尽”
与“重塑”
本质,以及羲和流苏的“秩序”
与“稳定”
特性,有了触及灵魂的理解。
初火,并非只有毁灭。
它在将万物归墟的同时,也剥离了所有外在的、冗余的、不纯粹的结构,留下的,是最本源的“基态”
。
这本身就是一种极致的“提炼”
和“纯化”
。
而羲和流苏所代表的秩序之力,则提供了“架构”
与“定义”
的蓝图。
毁灭与创造,看似对立,实则一体两面。
关键在于如何驾驭。
“推演以初火余烬为‘熔炉’,羲和流苏为‘蓝图’,结合当前宇宙物质规则,重塑适应性躯体的可行性方案。”
雷恩向银色微光下达指令。
庞大的算力开始运转,将刚才战斗中获得的数据、轩辕观想图的奥义、对这个宇宙物理及灵能规则的解析、以及守夜人数据库中关于高等构装体、能量生命体、乃至部分禁忌的血肉重塑技术(用于重伤员救治的合法部分)的知识,全部纳入计算模型。
无数方案被提出、模拟、优化、淘汰。
直接创造纯粹的能量生命体?消耗过大,且与此宇宙基础规则排斥性强,容易成为显眼靶子。
完全复制本土人类的血肉之躯?过于脆弱,且难以承载初火与流苏的本源力量,兼容性差。
采用机械义肢与灵能回路结合的构装体?隐蔽性和灵活性较好,但“生命”
本质不足,可能影响与灵脉的深层共鸣,也限制了未来成长潜力。
经过反复权衡,一个最佳的平衡方案逐渐清晰:
以“灰烬”
为基,以“流苏”
为脉,以“灵源”
为血,构筑一具兼具能量生命特性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