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的挂钟,心里默默计算着距离第三节公开课的时间。他甚至开始想象大阶梯教室里坐满了学生和听课老师的场景,林老师站在讲台上……应该会有点紧张吧?不知道老哥有没有给她发信息打气?这个念头冒出来,让他觉得自己有点瞎操心,赶紧甩甩头,强迫自己盯向黑板上复杂的函数图像。
而此时的江明华,正驱车前往市郊的一个项目工地。他工作室负责的一个社区文化中心改造项目进入了关键的施工阶段。车窗外的景物飞速后退,他戴着蓝牙耳机,正在和工地负责人沟通混凝土的标号和浇筑时间。挂断电话后,等红灯的间隙,他忍不住又想起林雪萍。公开课……他知道她为这节课投入了多少心血,好几个晚上都在反复修改课件到深夜。他了解她的能力,也相信她的专业,但依然会担心她是否太过劳累,压力是否过大。绿灯亮起,他缓缓踩下油门,决定中午无论如何要抽空给她发个信息,问问情况。这种牵挂,已经成为他生活中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
第二节课下课铃响起,预示着公开课即将开始。高二(三)班的学生们带着书本,按照安排,有序地向大阶梯教室移动。走廊里人头攒动,气氛似乎比平常多了几分肃穆。江韵华和许清瑶随着人流前行,两人之间隔了几个人,并没有交流,但一种无形的、共同关注着同一件事的默契,仿佛在空气中悄然连接。
大阶梯教室果然座无虚席。后排不仅坐着本校的校领导、生物教研组全体老师,还有几位陌生面孔,想必是外校的观摩教师。摄像机已经架设好,镜头对准了讲台。这种阵势让不少学生也正襟危坐起来。
林雪萍站在讲台侧后方,做着最后的准备。她今天穿了一套合身的浅灰色职业套装,内衬白色丝质衬衫,显得干练而优雅。她再次检查了麦克风和翻页笔,目光平静地扫过台下黑压压的人群。当她的视线掠过自己班级学生所在区域,看到江韵华、许清瑶以及其他学生们或鼓励、或紧张、或期待的眼神时,当她的目光与后排投来信任微笑的王老师相遇时,清晨收到的那条“加油”短信的力量似乎再次涌现。她深吸一口气,将最后一丝杂念摒除。
上课铃正式响起,清脆而悠长。
林雪萍稳步走上讲台中央,面向全体师生,微微鞠躬:“同学们,各位老师,上午好!”
“老—师—好—”整齐划一的问好声在宽阔的阶梯教室里回荡。
“请坐。”林雪萍的声音通过麦克风清晰地传遍每个角落,带着她特有的柔和与坚定,“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这一重要主题。”
公开课开始了。PPT的第一页缓缓展开,精美的图示和清晰的标题瞬间抓住了所有人的注意力。林雪萍的讲解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她并没有照本宣科,而是通过一个具体的湿地生态系统实例,将能量流动的源头、过程、效率和特点娓娓道来。她的语言生动,时不时引入一些有趣的生态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
很快,课堂进入了核心环节——小组合作,构建能量流动图解。林雪萍下达了明确的指令,并将预设的几个关键物种和能量值分配给了不同的小组。教室里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纷纷围拢,展开讨论。
江韵华所在的小组,任务是根据给定的数据,画出“湖泊生态系统”中从浮游植物到顶级肉食性鱼类的能量流动示意图。这对于基础扎实的他来说并不难,但同组有个同学对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总是搞混。江韵华正准备开口解释,却听到旁边许清瑶所在的小组传来了她清晰而耐心的声音:“不对,你看,能量从上一营养级到下一营养级,平均传递效率大约是10%到20%,我们取中间值15%来计算的话……”
江韵华忍不住侧头看去,只见许清瑶正用笔在草稿纸上边写边画,给组员讲解,神态认真,逻辑分明。阳光透过阶梯教室高处的窗户,恰好落在她因专注而微微泛红的脸上和握着笔的纤细手指上,仿佛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江韵华一时有些怔住,直到同组同学催促,他才回过神来,赶紧收敛心神,加入讨论,也学着许清瑶的样子,尽量用简洁易懂的方式帮同学理清思路。
林雪萍在小组间巡视,不时俯身倾听学生的讨论,或给予一两句关键性的点拨。她走到江韵华他们组时,正好听到江韵华在解释能量金字塔的概念,虽然语气还有点少年人的急躁,但思路是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