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本电脑,以及一个厚厚的、封面没有任何标记的硬皮笔记本和一支特制的电子笔。
按下开机键,屏幕亮起幽冷的光。
他没有连接校园网,而是直接启动了“烛龙”
提供的离线加密环境。
意识深处,那幽蓝色的结构体微微闪烁,庞大的知识洪流再次被有序调动。
他修长的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调取着被强行灌输进脑海的、关于第五代战机的核心设计难点。
屏幕上,复杂的参数表格和工程图纸雏形开始滚动。
他的目光专注得可怕,瞳孔深处仿佛有幽蓝色的数据流在无声奔腾。
那专注力,瞬间将宿舍里其他所有的声音和动作都屏蔽在外。
【气动布局优化推演:基于‘烛龙’模型s-7,结合当前材料极限(高温合金yf-114,碳陶复合材料csic),重新计算最优升力体融合翼身布局。
重点:音巡航阻力系数(cd)与亚音机动性(c_lax)的平衡点。
】
【进气道设计:dsi(无附面层隔道音进气道)隐形优化方案。
关键参数:进口截面形状、鼓包压缩面型线、附面层控制阈值。
需考虑雷达波散射截面(rcs)抑制与总压恢复系数的矛盾。
】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可行性模拟(代号‘幻影’):能量需求阈值、等离子体生器小型化路径、对机载航电系统电磁兼容性(ec)影响评估……】
【全权限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f1y-by-91ire)核心算法漏洞扫描与加固(基于‘烛龙’渗透协议p-4)……】
【新一代aesa(有源相控阵雷达)tr(射接收)单元微型化极限突破(目标:单元间距<03λ)……】
【动机矢量喷管材料:寻求耐高温(>2200k)、抗热震、低红外特征的新型陶瓷基复合材料(c)配方推演……】
无数艰深晦涩的专业术语、精确到小数点后数位的参数、复杂到令人眼花缭乱的几何构型,如同最精密的齿轮,在他高运转的大脑中疯狂啮合、推演、验证。
汗水无声地从他额角渗出,沿着紧绷的下颌线滑落。
太阳穴的胀痛感愈清晰,那是大脑负荷运转的信号。
但他仿佛感觉不到,全部的意志都凝聚在眼前的屏幕和手中的笔上。
电子笔在硬皮笔记本上飞快地划过,留下只有他自己能完全解读的复杂公式、结构草图和思维导图。
笔尖与纸张摩擦的“沙沙”
声,成了他世界里唯一的主旋律。
赵大鹏刚做完一组俯卧撑,汗流浃背地抬起头,正好看到陈羽墨那沉浸到近乎物我两忘的状态。
他张了张嘴,想招呼新舍友一起下去买点饮料熟络一下,却被陈羽墨周身散出的那种极度专注、仿佛与世隔绝的气场慑住。
他摸了摸鼻子,小声嘟囔了一句:“乖乖,这哥们儿……一进来就开卷?这也太猛了吧?”
李哲的目光也从代码中短暂移开,透过镜片看向陈羽墨的屏幕。
虽然看不清具体内容,但那飞滚动的、充满复杂符号和图形的界面,以及陈羽墨手指在键盘上敲击时那种稳定到可怕的节奏感,让他这个自诩编程快手也感到一丝惊异。
他推了推眼镜,没说话,只是默默调高了自己降噪耳机的音量。
周慕白优雅地抿了一口咖啡,瞥了一眼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陈羽墨,又看了看屏幕上那令人眼晕的复杂图形,轻轻摇了摇头,嘴角带着一丝难以捉摸的笑意,低声自语:“材料学院……都这么硬核的吗?看来以后宿舍的‘安静指数’有保障了。”
他继续沉浸在自己的爵士乐和海报世界里。
宿舍里,赵大鹏的哑铃偶尔出金属碰撞的轻响,李哲的键盘敲击声密集如雨,周慕白的爵士乐流淌着慵懒的旋律。
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普通大学宿舍最寻常的喧闹背景。
然而,在这片喧闹的中心,陈羽墨的座位却像风暴眼中唯一宁静的区域。
他脊背挺直如标枪,目光如同被磁石吸附在屏幕上,幽蓝的光映在他深不见底的眼眸中。
指尖在键盘上飞舞,电子笔在纸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