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出现反物质外泄的情况。看来那片区域一定存在着尚未被我们发现的秘密。”
丁伯年点头认同,补充道:“我觉得这次意外现象的发生,除了科学实验本身的因素,应该也与整个太空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比如小行星的影响。”说着,他转头看向沈星云,“沈教授,你认为就像月亮的引力影响钱塘潮一样,小行星群的靠近,是否会对地球自身的能量结构产生影响呢?”
沈星云听闻提及小行星,立刻说道:“宇宙对于人类而言,目前仍如同一个巨大的谜团,我们对其认知尚处于盲人摸象的阶段。小行星为何会脱离原本的轨道,进而飞临地球,这其中的缘由至今尚未明确。但我想,或许真与地球自身的某些因素有关,新形成的能量圈,说不定就是吸引它们的诱因。”
苏春阳追问道:“你是说,我们所进行的实验,有可能吸引了小行星?”
沈星云意识到触及到了敏感话题,谨慎地回应道:“这也只是一种推测,目前还不能确定……”说着,他在屏幕上投放了一幅星空立体成像图,上面清晰地显示着近期小行星群运行的轨道。
沈星云指着成像图讲解道:“根据这一段时间的观测结果,预计小行星最有可能靠近地球的区域,便是青藏高原的喜马拉雅地区。我们不妨做出这样的假设:由于实验引发了中微子反物质的丢失,这一情况或许造成了高原地区的某种特殊反应,进而激活了高原地下的某种物质,使其释放出特殊能量。”
赵芯茹疑惑地问道:“我听说,依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重力会使时间变慢,任何物质都无法逃脱黑洞的强大引力,就连光也不例外。小行星究竟是如何产生的?难道它是从黑洞中而来?那么,黑洞究竟是怎样一种存在呢?”
林一洲也附和道:“是啊,中国人对星空的认识,往往融入了丰富的人文观念,秉持天人合一、人向天和的理念,认为这是人类遵循自然规律的最佳选择。而现代科学却指出,宇宙黑洞是一种能够扭曲时空的神秘天体,难道它真的如同上帝般主宰着一切?”
苏春阳解释道:“据我所知,西方在看待星空时,更多是从科学探索的角度出发。1916年,德国天文学家卡尔·史瓦西通过对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的计算,得出了一个真空解。该解表明,当一个物体持续被压缩,直至达到其临界半径特征值时,就会坍缩成为一个黑洞。”
沈教授点头肯定:“苏教授所言极是,这个临界值就是史瓦西半径。黑洞表面的时间相较于地球而言,近乎静止,但它扭曲时间与压缩空间的能力,却足以形成时空隧道。不过,需要明确的是,我们所关注的这群小行星,并非从黑洞中逃离而出。”
众人听闻,皆好奇不已,这小沈星究竟源自何处?
沈星云接着说道:“从某种层面来讲,黑洞是一种时空曲率大到连光都无法逃脱的天体,其引力极其强大,任何靠近它的物质与能量,都会被无情吞噬。而传说中的白洞,则是科学家基于黑洞的定义,在广义相对论的基础上假想出来的特殊天体,它与黑洞恰好相反,是因符合能量守恒定律而产生的。”
苏教授接过话茬,神色专注,认真问道:“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物质在黑洞的奇点处被彻底瓦解为基本粒子,随后通过虫洞被传送到白洞,进而被辐射出去?”
沈星云微微点头,回应道:“可以这么理解,但我们所关注的小行星情况有所不同。确切来讲,它们是在黑洞尚未完全形成,或者说正在形成的过程中成功逃脱的。”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