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
问的是那个“拾荒者出身”的老人。
他笑,笑纹从眼角一路挤到耳后:“你看,火太旺了,会把汤的咕噜声盖掉。我们先把火拨一拨,让锅的声音出来。你听——”
他用木棍轻轻一拨,火势低下,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像小鹿在灌木丛里深呼吸。
孩子点点头:“那平时我们怎么拨火?”
老人把“呼吸卡”递给他:“先做短—短—回三拍,再说话。”
另一个孩子问:“‘不设单心锁’是不是就不能有英雄?”
坐在旁边的巴克抢不过伊娃,伊娃先说了:“英雄不被取消,英雄被分摊。
一个人撑不住的门,换成班表。
你看——夜巡的表、清水站的表、星门的表。”
她让孩子们在小木板上写自己的“值守表”:
“今天我做一件小小的守门事——不给别人添快;帮别人加一秒慢半步。”
孩子们写完互相交换,互相纠错——把“快”改成“问”,把“喊”改成“拍”。
苏离坐在火边,给孩子们分“土香”,教他们做“三拍呼吸”。
“闭眼睛,不是逃,是把吵闹从心里挪到旁边。”
孩子们闭上眼睛,跟着火光做“短—短—回”,
那一圈安静像一面小小的护盾,罩住了他们的睫毛。
雷枭拿着黄带讲“讲错窗口”:
“每周五,我们都有一场‘讲错会(限制版)’。丢脸的不是错,是不讲。”
他把自己的“讲错条”翻给孩子看——
上月他把一段训练口令说快了,被伊娃在现场拉了慢半步;
他就在“墙上”写了一行丑字:
“我快了,下次先问。——雷枭”
孩子们笑,雷枭也笑,笑声里落了一层轻松的夜。
夜色深了一层,火从“跃”转入“守”。
见证者敲了两下钟:短—短—回。
简短誓言开始,限时三十秒,不可超。
没有“我愿意为——如何如何”,只有把动作说出来。
清水站的年轻母亲举手:“我以清水之名,
先问再舀;先弱后众;先慢半步。”
工坊的技师接着:“我以扳手之名,
三数一签;丑也要写;灯旁不耀。”
学堂的老师说:“我以黑板之名,
把‘负例’上架,把‘讲错’公开。”
掠夺者议使说:“我以新邻里之名,
把‘寄生’写进负例,把‘共建’写进作息。”
拾荒者老人说:“我以旧手之名,
会装回拆过的世界。”
孩子们最后齐声:“我们以小手之名,
把快改成问,把喊改成拍。”
誓言落定,守卫核在夜空里落了四字:
“规则认可。”
火光把这四字照成了最谦逊的光。
没有人发号施令,大家却不约而同地围着火往里坐近一点。
“靠近”是今晚最好的音响。
“叙事实践”的小牌挂在树上,写着三条:
一、讲自己的事,不借他人的嘴。
二、先讲错,再讲对。
三、把道理拆成动作。
有人不太敢讲,伊娃把“讲错会”的“限制版小麦克”(其实是一根写着“只读”的细竹竿)塞到他手里。
“你讲一句不完整的,我们来补。”
于是“犹豫”被温柔地拖拽着走出第一步,
守门叙事权从会场,回到了街坊。
有人说“怕”,有人说“慢”,有人说“我愿意”,
风把这些不整齐的字句揉成一张朴素的生活宣言:
“在场。”
远处的蔚蓝灯塔准时闪了一下,
公共窗上跳出一行淡字:
“首航窗口第2小时,播种舰队状态:平安。”
孩子们小声“哦”了一下,又很自然地把注意力放回了火与食与人。
传奇已被改造为交通,
远方被改造成了节拍——
短—短—回。
有个孩子抬头问天:“星星会不会掉下来?”
老人把他的头轻轻按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