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曲小说 > 穿越小说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100章王建:“张王乐府”里的中唐烟火

第100章王建:“张王乐府”里的中唐烟火(4 / 5)

人”——一个白发老人站在黄河边,要跟朋友分别,这画面,哪个经历过离别的人没见过?

    这种“真”,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珍贵。中唐有很多诗人,写得比王建“雅”,比王建“有名”,可他们的诗,没像王建的诗那样流传得广——因为老百姓记不住“骈四俪六”的句子,却能记住“苦哉生长当驿边”“且免向城卖黄犊”这些大白话。

    白描与对比:不用花架子,照样戳心窝

    王建写诗,没什么复杂的手法,就靠两样:白描和对比。可就是这两样“简单手法”,把中唐的社会矛盾写得透透的,让读者一看就心疼,一看就上火。

    白描:一笔画出“苦”,不添半点虚的

    白描就是“如实写”,看到啥就画啥,不添颜色,不加修饰。王建的白描,像老木匠刨木头,一刨子下去,就能露出木头的纹理,干净利落,却扎心。

    《水夫谣》里“夜寒衣湿披短蓑,肌穿足裂忍痛何”,就是典型的白描——冬天冷,纤夫的衣服湿了,披着短蓑衣,脚裂了、肉破了,还得忍着痛拉船。没有写“北风有多冷”,没有写“纤夫有多惨”,就这两句,纤夫的苦就像在你眼前一样。

    还有《征妇怨》里“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也是白描——辽水上飘着白骨,没人收,老百姓在城下拿着衣服招魂。没有写“战争有多残酷”,没有写“征妇有多伤心”,可你读着,就像看到了那片飘着白骨的辽水,听到了城下的哭声。

    王建的白描,不是“没技巧”,是“技巧藏在骨子里”。他知道,底层人的苦,不用刻意渲染,把真实的场景写出来,就足够有力量。就像他看到老农蹲在田边哭,不用写“老农有多绝望”,写“苗疏税多不得食”,读者自然会懂老农的绝望。

    对比:一冷一热,把矛盾摆到明面上

    王建最会用“对比”,把两种相反的场景放在一起,不用骂,不用怨,社会的不公就全露出来了。

    《野老歌》里“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和“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就是最狠的对比——老农种三四亩田,连饭都吃不上;江西来的商人,一船珠子值上百万,船上养的狗天天吃肉。这一对比,贫富差距就像刀子一样,扎在读者心里。

    还有《田家行》里“麦收上场绢在轴”和“且免向城卖黄犊”,也是对比——农民丰收了,麦堆在场上,丝绕在轴上,本该高兴,可他们却要担心“能不能保住牛”。这一对比,赋税的繁重、农民的无奈,全写出来了。

    王建的对比,不是“为了对比而对比”,是他亲眼见的“真事”。他当县丞时,见过商人骑着马,带着随从,在城里耀武扬威;也见过老农背着粮食,在官仓外哭着求情。他把这些“真事”写进诗里,不用喊“不公平”,对比本身就是最有力的“控诉”。

    官当得小,诗却活得长:中唐的“活历史”

    王建这辈子,官没当大——最高做到陕州司马,从五品的小官,没权没势,还经常被人欺负。可他的诗,却比那些当大官的人的诗,活得长多了。

    中唐的正史,比如《旧唐书》《新唐书》,写的都是皇帝、大官的事,很少提老百姓的苦。可王建的诗,却像一本“中唐民间史”,把老百姓的日子,一笔一笔记了下来:

    - 他的诗

最新小说: 三国从颍川开始逐鹿九州 古代种田日常 今天萧瑀被贬了吗? 老婆是杨玉环 浸春潮 她不爱太子了 穿越之全村去逃荒 覆秦 回到明朝当皇帝 科举状元郎:从书童开始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