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张青和老汉回来了,车上多了口薄皮棺材。他们没说话,默默地把棺材停在后院,又在老槐树下挖了个坑,把翠儿的坟迁了过来。张青跪在坟前,烧着那些糖包和祭品,嘴里念叨着:“翠儿,俺接你回家了。以后咱就住这儿,天天能看着铺子,就像你当年想的那样……”
老汉蹲在旁边,往火堆里添着纸钱,脸上没泪了,眼神却空落落的。
孙二娘端来两碗热汤,递给他俩:“天凉了,喝点汤暖暖。往后啊,这铺子就是你们的家,翠儿姑娘看着呢,咱得好好过日子。”
张青接过汤,手还在抖。孙二娘忽然发现,他脸上的疤好像没那么狰狞了,或许是眼泪洗过的缘故,竟透着点柔和。
夜里关了铺子,孙二娘坐在灯下缝东西。张青凑过去一看,是个红肚兜,上面绣着个小猪图案,针脚跟那个布偶很像。“你这是……”
“给翠儿姑娘的娃做的。”孙二娘笑着说,“虽说没出世,可咱得让她知道,你心里记着她,记着你们的娃。就像街坊说的‘孟姜女哭长城’,人不在了,念想还在,就不算真的没了。”
张青把她搂在怀里,下巴抵着她的发顶:“二娘,俺这辈子,欠你的太多了。”
“欠啥?”孙二娘捶他一下,“你是俺男人,你的事就是俺的事。再说,翠儿姑娘是个好女子,咱帮她,也是积德。”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照进来,落在那块绣着“青”字的布上,泛着柔和的光。孙二娘忽然觉得,这包子铺里的故事,比戏文里的还曲折。有苦,有痛,有愧疚,可更多的是那份藏在粗茶淡饭里的情义——就像她蒸的包子,面是寻常的面,馅是寻常的馅,可只要用心做,总能让人尝出点不一样的滋味来。
第二天一早,老汉起来帮忙劈柴,动作虽慢,却很实在。张青在灶前蒸包子,时不时往后院看一眼,那里新添了座小小的坟,坟前插着块木牌,上面写着“翠儿之墓”。
孙二娘看着他们,忽然大声喊:“当家的,今儿个多蒸点糖包!大爷爱吃甜的!”
“哎!”张青应着,往面里多加了两勺糖。
阳光穿过云层,照在包子铺的幌子上,“孙二娘包子铺”几个字被晒得暖洋洋的。街上的人渐渐多了,新的故事,又在这烟火气里,慢慢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