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过剩状态。
到那时,盐作为一种普遍商品,不再具有垄断经营的条件,如此庞大规模的产量,盐哪里还能卖的上价?哪里能够承担收蓄黄金的重任?
姚光启陷入了典型的大明思维,大明可以,蛮夷也可以的思维误区,很多事都在反复证明,大明可以轻而易举做到的事,蛮夷真的不行。
在士大夫眼里,晒盐的技术比较简单,不就是三道池子、一个窝棚、一堆板子,一群听话的盐丁灶户?可是要实现真的很难,三道池子,不用水泥浇筑,一下雨就要重新修,而且沉淀池每天清理淤泥,也是件大事。
至于一群听话的盐丁灶户,那更是奢求了。
大明在吕宋的铜镇,宁愿使用更加昂贵的大明人,也不广泛招募当地的夷人,因为这些夷人真的好吃懒做不干活。
泰西殖民者也没有兴趣建设殖民地,土著们能不能吃上盐,殖民者并不在意,殖民者只在乎自己能不能收到税。
即便是很久以后,也只会有大明,可以大批量生产精细食盐。
在大航海时代,白银、香料、棉布、盐、硝石等等大宗商品,是日不落帝国的经济支柱,谁掌控了这些大宗商品,谁才是日不落帝国。
盐这个红利,大明真的可以吃很久很久。
真的有地方非要跟大明搞产业竞争,大明那么多的船,那么多的火炮,舰炮那么大的口径,装填那么多火药,就派上了用场,三道池子、窝棚、板晒的技术是大明专享,没有大明皇帝的特许经营许可,就敢建盐场?
这已经不是一般的反贼了,必须要出重拳,全都给他扬了!继续维持霸权即可。
这就是朱翊钧给出的回答,这个钱他要赚,谁不让他赚,他就用火炮把对方送上天。
朱翊钧对大明京营锐卒、水师军兵讲的非常清楚,他们一年能领二十银的粮饷,那都是大明朝廷有,他们才有。
而姚光启的奏疏里,主要是讨论了大明现在的新政路线,是一场基于改变生产关系的维新运动,废除贱奴籍和生产资料再分配,就是改变生产关系的主要手段。
浙江在还田,松江府也在还田,而姚光启已经完成了上海县还田,上海县全境之内城池及其附郭公田,通过各种手段,强令减租、现银赎买、船引兑换等等较为友好的方式,进行了还田,当然这个过程中,也发生了稽税、抄家、流放等等不太友好的方式。
而上海县内,超过五十顷耕田的地主,已经从名义上消失。
浙江执行的还田令是一百顷为标准,而松江府从一开始就比较激进,是五十顷为标准。
现在姚光启要将上海县还田令的标准,降低到二十顷,最终目标是十年内,进一步降低到一顷标准,也就是十亩地为一家人持有上限。
“他这个是不是有点太激进了?”朱翊钧觉得姚光启的标准有点急于求成了,大明现在也就一亿三千万人,一户人而非每个人只能有十亩地,绝不可能养活一家人。
冯保十分郑重的说道:“陛下,松江府和其他地方不太一样,长江的运量几乎是京杭大运河的八倍有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