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是敌人的遗骸,还有自己一方军兵的牺牲。”
“臣的副将陈大成,一生杀敌无数,其勇武、其才智,决不逊于臣,但臣做了奉国公,他仍然是臣的副将,现今已经垂垂老矣,再无冲杀的机会了。”
陈大成若是听到,一定会指着自己,一脸的问号。
陈大成有自知之明,他就不是将军那块料儿,他曾经做过蓟州总兵,后来发现各种事根本处理不过来。
这番话是戚继光自谦,但其实戚继光说的是军功分配的问题,打仗,大部分的军功都是军将们拿走了,庶弁将吃了点骨头,军兵们喝了点汤。
但即便如此,这口汤也很有油水了。
血义戚继光解释的非常清楚,在军队中占据了统治地位的将帅们,军兵不抵背杀敌,就没有情谊,将帅就不会把军兵当人看,这才会有克扣军饷、奴役军兵等事发生。
长期没有战事,将领们哪里还能清楚的感受到,是军兵士卒用血肉性命,在供养他们?怎么可能厚待军兵士卒?
承平日久,武备不兴,可不仅仅是武器装备,还有人心,还有组织度,骤逢大战,将不知兵,兵不信将,打起来可不就是一输再输,一溃千里?
这就是无血义,无上恩。
戚继光无奈的说道:“陛下,眼下大明就变成了以前,大明军容耀天威,四夷俯首莫敢不臣,大明军无用武之地,不打仗,就没有血义,兴文匽武成为必然。”
兴文匽武,不仅仅是士大夫搞出来的一种风力舆论,更是一种长期没有战争,军队战斗力自然衰亡的必然。
比如,戚继光、俞大猷、李成梁、马芳、刘綎等常年带兵打仗的大将都知道,军将第一要务,就是决计不可贪功冒进。
光是不可贪功冒进这么一句话,李如松的耳朵都快被磨出茧子了,但李如松在朝鲜战场吃亏之前,还是不把这句话当回事。
时间稍久,人们都会忘记这一铁律。
没有战争,则将领和军兵之间就没有血义,将领就会视军兵为奴仆,军队组织度下降,战斗力持续下滑,各种烧杀抢掠之事,必然层出不穷,再加上兴文匽武的风力舆论,这匽武就变成了必然。
“杜绝兴文匽武,难不成靠养寇自重不成?”朱翊钧眉头紧蹙,按着戚继光这个说法,只有养寇自重这一条路可以走了。
“也不尽然。”戚继光十分肯定的说道:“比如重开西域,比如倭国,都不是十年,二十年可以彻底解决的,还有此时的西南,都是用兵的方向。”
大明这次平定播州之战,这一记重拳,只能管二十年左右。
二十年是一代人的时间,下一代西南土酋们就会好了伤疤忘了疼,就得再来一次,如此循环往复,再配合改土归流,大明对西南王化可以持续进行。
陛下的恩情还不完,但是会被人忘记,只要二十年,就会忘得一干二净。
养寇自重是小道,主要看朝廷的战略,如果朝廷不想开疆拓土,选择精算失地,那地方军也只能养寇自重了,但朝廷战略还是开疆拓土,那就没必要养寇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