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难;夜晚,他便去东宫的工坊,与工匠们一起试验造纸术和印刷术。
改良造纸术时,工匠们起初用树皮、麻头造纸,但造出的纸粗糙不堪,难以书写。
杨烨想起蔡伦造纸的原理,建议他们加入破布、渔网,再用石灰水浸泡原料,去除杂质。
经过十几次试验,终于造出了洁白、柔韧的纸张。
印刷术的研则更为艰难。
工匠们尝试用木块雕刻文字,但字迹模糊,且容易磨损。
杨烨便提出用枣木、梨木等硬木做印版,再将文字反刻在木板上,刷上油墨后铺纸按压。
当第一张印着《千字文》的纸张从印版上揭下时,工坊里的工匠们都激动得欢呼起来。
与此同时,五姓七望的动作也愈频繁。
赵郡李氏联合范阳卢氏,在河北煽动百姓冲击官仓,谎称“太子下令封仓,不许百姓取粮”
;太原王氏则在朝堂上弹劾杨烨“擅改祖制,不敬先祖”
,要求隋文帝废黜太子。
隋文帝杨坚在太极殿召开朝会,殿内气氛剑拔弩张。
太原王氏的王韶出列,躬身道:“陛下,太子殿下未经陛下允许,私造奇技淫巧,还欲更改赋税之法,动摇国本,臣请陛下治其罪!”
话音刚落,清河崔氏的崔仲方立刻附和:“陛下,近日民间百姓怨声载道,皆因太子苛政。
若再任由太子胡为,恐引民变啊!”
杨烨站在殿中,目光扫过下方的大臣。
他看到五姓七望的族人皆神色得意,而寒门出身的大臣则面露担忧。
他深吸一口气,出列奏道:“父皇,儿臣并非私造奇技淫巧,而是为了让百姓有书可读;儿臣也并非更改祖制,而是为了让赋税公平,让百姓安居乐业。”
“一派胡言!”
王韶厉声反驳,“百姓连饭都吃不饱,哪有心思读书?太子此举,不过是为了笼络人心,实则包藏祸心!”
“百姓吃不饱饭,正是因为赋税不均!”
杨烨提高声音,“如今世家大族隐瞒土地,逃避赋税,而百姓无田却要缴纳重税,这才导致民不聊生!
儿臣奏请推行摊丁入亩,按土地多少征税,让世家大族与百姓公平纳税;再推行火耗归公,杜绝地方官中饱私囊,将银两用于赈灾和兴修水利。”
他的话让殿内一片寂静。
五姓七望的大臣们脸色铁青,而隋文帝则陷入了沉思。
就在这时,裴矩手持一卷纸张,快步走入殿中:“陛下,太子殿下命臣改良的造纸术和印刷术已成功,请陛下过目!”
裴矩将纸张呈给隋文帝,又递上一本用印刷术印制的《千字文》。
隋文帝翻开书本,看着清晰的字迹和洁白的纸张,眼中露出惊讶之色。
“这……这是如何做到的?”
“回陛下,”
杨烨上前一步,“此纸用树皮、破布等原料制成,成本低廉,一尺纸仅需一文钱;此印刷术可一日印制千册书籍,让百姓皆能买得起书,读得起书。”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五姓七望的大臣,“百姓有了书读,便能明辨是非,知晓谁在真正为他们着想,谁在编造谣言,蛊惑人心!”
五姓七望的大臣们脸色更加难看,王韶还想反驳,却被隋文帝抬手制止。
“太子所言有理。”
隋文帝的声音在殿内回荡,“赋税不均确实是国之隐患,印刷术和造纸术更是利国利民之举。
朕准奏,即日起,由太子负责推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以及造纸术、印刷术的普及。”
朝会结束后,杨烨走出太极殿,阳光洒在他身上,让他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
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五姓七望绝不会善罢甘休。
但他看着手中的印刷品,心中充满了信心——只要能让百姓得到实惠,获得知识,他便有底气与世家大族抗衡。
接下来的几个月,杨烨开始全力推行新政。
他先在京畿附近试点摊丁入亩,派遣官员清查土地,将世家大族隐瞒的土地登记在册,按亩征税。
起初,清河崔氏、博陵崔氏等家族公然反抗,拒绝缴纳赋税,甚至煽动家奴冲击县衙。
杨烨毫不手软,下令将反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