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台河市茄子河区,地处黑龙江省东部,南接鸡西市恒山区,北邻七台河市新兴区、桃山区,东连勃利县,西望双鸭山市宝清县,是七台河市重要的资源产区与生态屏障。区域总面积1569.1平方千米,下辖4个乡镇(茄子河镇、宏伟镇、铁山乡、中心河乡)、2个街道(东风街道、富强街道),户籍人口约14万。茄子河区因境内茄子河得名,河流贯穿南北,见证了这片土地从荒野到工业重镇、再到生态宜居区的变迁。
一、基本概况:寒温带的山水风貌
茄子河区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气温2.8℃,冬季漫长严寒,1月均温-20℃,积雪期11月至次年3月,积雪深度30-50厘米;夏季短促凉爽,7月均温约21℃,昼夜温差大;春秋多风,春季干旱、秋季降水集中,山林植被呈现“春绿、夏茂、秋彩、冬白”的变化。
地形以山地与丘陵为主,占总面积70%以上,西部为老爷岭余脉,东部为完达山支脉,中部沿茄子河形成狭长河谷平原,构成“两山夹一川”格局。境内最高海拔为铁山乡骆驼砬子山(760米),森林覆盖率85%;茄子河全长约70公里,支流有中心河、龙湖河,河谷平原是主要农业区,盛产水稻、玉米、大豆。
交通以公路为主,G1113鹤大高速穿境而过,茄子河镇设出入口;省道S308勃宝线串联区内乡镇;铁路林东铁路经茄子河镇,设茄子河站,承担物资运输与少量客运。市内公交线路连接茄子河区与市区,发车频率高,满足日常出行。
二、历史沿革:从荒野拓殖到工业兴区
清末至民国:行政初设
清末,茄子河区为“封禁之地”,属吉林将军依兰府,仅少量猎户活动。1904年清政府废除封禁,移民涌入开垦,属密山府。民国时期,1913年属密山县,1930年设“茄子河保”,行政名称首次出现,经济以农业为主,少量手工业作坊兴起。
日伪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前:红色抗争
1931年东北沦陷后,属东安省密山县。日伪政权发现煤炭资源,1938年设“茄子河炭矿”,强征劳工掠夺资源,无数劳工遇难。同时,抗联五军、九军在骆驼砬子山、中心河一带开展游击战,村民支援抗联。1945年抗战胜利后属合江省密山县,1947年划归七台河区。
新中国成立后至建区
1949年后,煤炭开发加速,1958年建国营煤矿,成立“茄子河矿务局”,矿工涌入,城镇雏形显现。1965年属七台河特区,1970年属七台河市(县级)并设“茄子河公社”。1984年七台河市升格地级市,同年12月设茄子河区,行政区划确定,逐步形成“工农商林”多元发展格局。近年转型发展生态旅游、绿色农业。
三、乡镇(街道)简介
茄子河镇:区政府驻地与工业核心
位于区中部,面积187平方千米,人口约5万,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中行政机构与公共服务设施,境内有茄子河煤矿、龙湖煤矿等大型煤矿,煤炭开采与加工为支柱产业,配套机械维修、建材企业。河谷平原产水稻,“茄子河大米”本地知名。G1113高速、S308省道穿镇,设茄子河火车站,有茄子河文化广场、公园等休闲场所。
宏伟镇: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
位于区东部,面积215平方千米,人口约2.3万,下辖8村。丘陵地形,山林占比60%,生态优良,是绿色农业基地,产玉米、大豆、水稻,“宏伟黏玉米”“宏伟山野菜”远销省内。依托生态发展乡村旅游,“宏伟湖景区”可垂钓划船,“宏伟民俗村”展东北民居与民俗,秋季有果园采摘。
铁山乡:山地资源与矿产开发
位于区西部,面积286平方千米,人口约1.8万,下辖7村。因“铁山”得名,山地为主,骆驼砬子山为区最高峰,森林覆盖率90%,是重要林业产区,年产木材1万立方米。有煤炭、铁矿、石灰石资源,小型矿企与加工厂为市区提供原材料。耕地多坡地,产玉米、大豆,“铁山马铃薯”个头大、淀粉高。骆驼砬子山徒步线热门,有铁山瀑布、抗联遗址。
中心河乡:滨水生态与渔业养殖
位于区北部,面积328平方千米,人口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