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曲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 第541章 教会聚京,徐氏信徒(六)

第541章 教会聚京,徐氏信徒(六)(2 / 2)

成了吸引士子的诱饵。

那些在科举路上挣扎的寒门学子,突然发现西洋学问能为他们打开另一扇门——

经西洋历法修正的《大统历》让钦天监的官员另眼相看,用西洋几何丈量土地的方法让户部主事刮目相看。

到天启初年,朝堂上已悄然形成“西学党”。

他们未必皆是教徒,却都倚仗耶稣会的资源步步高升。

南京礼部侍郎的案头常摆着葡萄牙神父送来的望远镜,福建巡抚的奏疏里总夹杂着对“红毛夷”(荷兰人)的“客观评价”。

这种渗透如江南的梅雨,细密无声却浸润骨髓。

第一代官员不过是借西学作为晋升工具,半推半就地接受洗礼只为结交人脉;

可到了第二代,那些自幼跟着西洋神父学拉丁文的子弟,早已将礼拜日的弥撒当成了生活日常。

松江府的顾家公子甚至在婚礼上同时摆了孔子牌位与圣母像,引得老儒破口大骂,却被其父——

时任光禄寺卿的顾秉谦轻描淡写地压了下去。

这种传播的代价远超金银。

利玛窦去世前,罗马教廷已为大明教区投入了数十万金币,光是每年运往澳门的钟表、火器就足以装备一支千人军队。

但回报也足够惊人:

江南七府的书院半数设有西洋馆,广东、福建的海关官吏几乎都能说几句葡萄牙语,连崇祯初年修订历法时,钦天监的主官竟是个受洗的教徒。

当西洋学问成了官场通行证,耶稣会早已不是外来的传教团体,而是盘根错节的权力网络。

沿海的商人比官员更早嗅到机遇。

嘉靖年间还在偷偷摸摸与倭寇交易的海商,到万历朝已堂而皇之地捐建书院。

宁波的范家先是捐银万两资助杭州天主教堂,次年就拿到了对日贸易的特许;

泉州的郑家更直接,长子郑芝龙拜葡萄牙商人为义父,用一艘西洋夹板船起家,十年间便成了东南海疆的“船王”。

他们与耶稣会的关系微妙而精准——

商人提供资金与人脉,教会则用西洋势力作保,在澳门的葡萄牙人甚至为福建商人配备了专职律师,负责处理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纠纷。

东林党人的书房里,渐渐多了商人送来的西洋墨与羊皮纸。

钱谦益在写给友人的信里曾抱怨“吴下富室挥金如土”,却在收到苏州商人资助的千两白银后,在朝堂上力主开放月港贸易。

最新小说: 火烧黎明 背欺里火宿 铠甲:天道赐我威麒印 回到汉朝当大佬 不良人:诸位,一起复兴大唐吧! 九娘 皮物:我的舍友被变成了皮! 穿越汉末从幽州开始争霸 不学鸳鸯老 破怨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