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割时机往往就那么两三天,一旦错过收成会损失不少。
因此一般割水稻都得到九成熟的时候就得开始组织抢收。
这两天村长跟村子里经验老道的老人们早晚都在稻田里转悠。
除了判断稻谷的成熟度,还得观天看天气。
时机到了,村长就开始一声令下,组织大家收水稻。
稻谷割下来后要整整齐齐捆成一束束的,再挑到晒谷场。
用禾戽来给水稻脱粒。
禾戽的样子就像一个巨大的斗车,下头是用木头做成的斗状大桶,上面则是插上竹篾做的三面墙。
脱粒的时候高高地扬起手臂,大力地挥动着稻穗,往着斗内甩去。
谷粒四下飞溅,被竹面挡住后就会乖乖落进下面的大斗。
虽然这方法原始又费力,可是却是他们目前最容易做出来的脱粒工具。
而且每次打稻谷的时候,稻穗甩到四壁的撞击声和稻谷四下弹跳的声音落到众人耳朵里都是美妙动听的。
打完的稻谷还不算完,要趁着天气晴朗把打下来的稻谷在晒谷场摊开晾晒。
之所以收了稻子并不着急收谷,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地里的玉米也已经熟得硬邦邦了。
包裹着玉米的苞叶也都黄松散,似乎已经开始催促大家赶紧动手。
毕竟之前尝过一次玉米,那硕大的玉米棒子到现在还让大家记忆犹新。
有人甚至仔细地将一根棒子上有多少玉米都数了一遍。
如今玉米彻底成熟,大家都期待这一片玉米到底能收回多少玉米棒子。
等到掰玉米这天,一大早大家草草吃过早饭就齐刷刷朝着玉米地赶去。
此时的玉米地虽然一片枯黄,也不像稻谷那样垂着金灿灿的稻穗惹人怜爱。
可想到那里头藏着的硕大玉米棒子,大家还是高兴得不行。
村长一声令下,队伍就被分成了几个小队。
第一队就是掰玉米的,掰玉米没什么难度,主要是要心细,不能有任何遗漏。
前头的玉米掰完,后头立刻有第二支小队跟上砍玉米杆儿。
玉米杆儿又高又大,砍回去后给鸡鸭搭棚过冬是最好的,自然是不能浪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