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无法擅自做主。
朱元璋的战略构想是构建一个完整的北方防御体系。他分封众多皇子到北方各地,燕王朱棣坐镇北平,辽王朱植驻守辽东,他们与朱权一同成为拱卫皇室的坚固屏障。朱权所在的大宁,正是这条防线的关键节点。赐予朱权朵颜三卫,是他整合各方军事力量的重要举措。他期望朱权能以大宁为根基,统领包括朵颜三卫在内的军队,主动出击,肃清草原上残余的蒙古势力,维护边疆稳定。同时,推行垦荒兴植政策,发展边境经济,传播中原文化,让这片土地真正成为明朝稳固的北疆。
朝廷上下对朱元璋的决策态度不一。从军事层面看,朱权的军事才能加上朵颜三卫的强大战斗力,无疑能极大地提升大宁地区的军事防御能力。朱权善于谋略,他带领的王府军队纪律严明,训练有素,与骁勇善战的朵颜三卫骑兵相互配合,犹如猛虎添翼,足以应对北元的任何军事威胁,保障北疆的安全。从政治角度而言,这一安排虽有助于巩固边防,但藩王势力的壮大也让部分大臣忧心忡忡,他们担心会重蹈历史上藩镇割据的覆辙。
1395年,朱元璋下令将大宁左、右二卫改编为宁王营州左、右二护卫,助力朱权集齐宁王三护卫。在这一过程中,朝廷给予协助的同时也加以限制。
在人员调配方面,朝廷从北平都司精心挑选出大宁左、右二卫的人员充实宁王护卫。但这些人员的正式任命需经过朝廷吏部复核,且部分关键职位安插了朝廷眼线,用以监督朱权。朱权虽可提出对人员的需求和意见,但最终决定权在朝廷手中。
物资支持也是朝廷协助的重要方面。朝廷为朱权提供了大量的武器、粮草、马匹等物资。然而,军饷的发放需经过层层审批,且时常因朝廷财政紧张而拖延,物资运输途中也常因官僚推诿而受阻。朱权为了确保物资及时到位,需要花费大量精力与朝廷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但效果往往不尽人意。
政策支持同样不可或缺,但也伴随着诸多限制。朝廷在军队管理和指挥权限上给予朱权一定权力进行人员安排、军事训练和战略部署。但规定重大军事行动必须提前向朝廷报备,经批准后方可执行;军队的扩充、编制调整也需严格遵循朝廷的规划,不得擅自行动。朱权在日常军事管理中,每一个决策都要谨慎考虑是否符合朝廷规定,不敢有丝毫逾越。
然而,就在朱权积极整合军队,准备大展宏图之时,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危机悄然降临。朵颜三卫内部突然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权力争斗,两派势力针锋相对,矛盾一触即发。一派受到北元的蛊惑,暗中谋划着与北元勾结,企图背叛朱权和大明;另一派则坚定地支持朱权,认为只有与大明合作,才能保障部落的长久利益。
消息从朵颜三卫驻地传出,先由快马传至附近驿站,再经驿站接力送往大宁王府。等朱权收到消息时,已过去了好几天。他得知这一消息后,顿时感到压力如山。但他不能立刻行动,而是先迅速起草文书,向朝廷详细汇报情况,等待朝廷指示。
在等待的过程中,朱权心急如焚,只能与亲信幕僚在王府内初步探讨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