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戏虽局限于病房这小块场景,却是一出需要精细调度众多演员的群像戏。
摄像机沿着既定的轨迹移动,将每个人物的神情变化尽收眼底。
每个角色都没有单独表现心机深沉的眼神特写,只是从动作快慢,语气起伏里便构筑出一段各怀鬼胎的好戏。
听过江时鸣唱歌的人都很难不爱上他。
现在江时鸣本人也要说,认真看过卫承是如何诠释每一个角色的人都很难不爱上他。
看他多优秀啊。
和那些江时鸣小时候就在电视上看对方演戏的老戏骨们对弈起来丝毫不落下风,在这样一个群戏里面,他即使没有多少台词也能牢牢把握住整个画面,成为其中最吸睛的那一个。
而剩下那些演员也绝对不弱,他们都是导演一个个面试出来的、最适合角色的人。
这场精彩的群戏仅补拍三个镜头就顺利通过,紧接着要拍摄的是小李的戏份,卫承仍然要坐在病床上当后景里的“布景”
之一。
小李被安排饰演的是一位外表光鲜的私家侦探,穿着考究的风衣,手持皮质公文包,看起来颇具专业范儿。
一般来说,在悬疑剧里做他这副打扮的都会是主角。
小李也是这么认为的。
如果世界上每个人都能有如他一般的自信,想来《中庸》没机会成为四书之一。
然而不知道是导演刻意为难、给的准备时间太少,还是他本身就对镜头不敏感。
明明是个要始终把病房门的开窗露出来的画面,小李却三番四次把“主角”
遮住。
在导演第三次喊停时,他脸上已经写满了焦躁和难堪,对手戏的演员更是毫不客气地“啧”
了一声。
“向左移动两步,注意避开主镜头轴线。”
执行导演不得不上前亲自调整他的位置,语气中带着不易察觉的不耐。
不易察觉,就是小李察觉不到,别人都察觉到了。
他勉强照做,却在移动时险些撞到旁边的医疗器械推车。
金属轮子与地面摩擦出刺耳的声响,现场响起几声压抑的轻笑,让他的脸色更加难看。
其实这局面倒也不能全怪他。
除了因争夺角色给剧组带来负面新闻外,更关键的是他爹与导演之间还结着些旧怨。
这让整个剧组都对他敬而远之,让他即便到了片场也找不到一个愿意给他讲戏的人。
他越是努力想证明自己,手脚就越显笨拙。
每一次走位失误,每一次台词磕绊,都引来四周沉默目光中的无声指责。
到了这个地步,哪怕是再神经大条,小李也反应过来他好像没贪到便宜了!
而在他又一次忘词之后,导演终于放下了对讲机,用一种平静的声音说:
“全体休息十分钟。
小李,你过来一下。”
小李跟着导演走向一旁临时隔出的休息区,片场的气氛微妙地松弛下来,众人如看客般聚作一群群,各自窃窃私语。
江时鸣独自被落在监视器旁,目光从小李有些踉跄的背影上收回,心里莫名地泛起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不自在。
他抿了抿唇,视线在场内逡巡一圈,最终落在了仍在病床上的卫承身上。
他几乎是下意识地起身走了过去,坐到了刚刚剧里姑妈所在的位置。
卫承维持着剧中病人应有的虚弱姿态,半靠在床头,眼睫低垂,仿佛刚刚生的一切都与他隔着面屏障。
江时默不作声地凑近,盯着对方侧脸看了几秒,卫承的轮廓在顶灯下显得格外清晰利落。
在场的没有人和小李说话,但他们和卫承聊天也很客气,江时鸣不喜欢这样的工作氛围。
于是毫无预兆的,他将额头抵在了卫承的肩窝处,整个人几乎埋进了对方怀里。
这样的姿势会让他想起从前,让他生出一些安全感。
卫承没有料到这个,神情微微一怔。
他其实对片场生的这些明争暗斗、尴尬窘境并不在意。
他相信导演自有办法解决,绝不会让一个无足轻重的外围因素影响到整部剧的质感。
好的剧组氛围向来难得,不过是演戏过程中的一个添头。
像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