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立刻反驳,“我哥说我做完题就带我去打谷场!”
顾从卿讲完题,把练习册推回去:“还有别的题吗?
没有的话,我等会儿要去出去了。”
祝青青看着他明显疏离的态度,心里有点发堵,却还是笑着说:“没了没了,谢谢顾知青。
我在这待几天,以后说不定还得麻烦你呢。”
“我不一定有空。”顾从卿站起身,语气平淡,“我们还有事,你们自便。”
说完,他拿起靠墙的草帽,对土豆说:“题写完了?
走,去打谷场。”
土豆立刻蹦起来,跟着顾从卿往外走,路过祝青青身边时,还特意哼了一声——想抢他哥?
门儿都没有!
祝青青看着两人的背影,脸上的笑容慢慢淡了下去。
刘春燕在一旁没察觉她的异样,只是笑着说:“顾知青就是这样,性子直,人是真的好。”
祝青青“嗯”了一声,心里却憋着股劲。
大城市来的又怎么样?
还不是得在乡下待着?
她就不信,自己拿不下他。
祝青青如今正念高二,心里却早被父母的话压上了块石头。
爸妈明说了,现在城里工作不好找,她毕业后要是没个着落,要么就得下乡,要么就得赶紧嫁人。
结婚哪能说结就结?
总得找个合适的对象,这事儿成了她近来藏在心里的头等大事。
顾从卿他们这批新知青刚到民主村时,名声就悄悄传开了。
村里人茶余饭后总念叨,说那个领头的顾知青是从四九城来的,是大学生,有本事,教书、办扫盲班,下地干活样样在行,听说是家里条件也不差。
后来顾父顾母送土豆来的时候,不少人远远见过,瞧着那谈吐气度,就知道是城里体面人家,更坐实了“家境好”的说法。
再瞧见连弟弟都被送来跟着一起住,村里人便私下议论,估摸着顾知青怕是不会在乡下待太久,过个一年半载,说不定就回城了。
这般一来,顾从卿在村里未婚的姑娘眼里,简直成了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好对象”——有文化、有能力,家世又好,关键是早晚要回四九城。
若是能跟他处上对象,将来岂不是有机会跟着去城里生活?
这念想,像颗种子,在不少人心里悄悄发了芽。
祝青青原本对老家村里的事不怎么上心,先前偶尔听家里人提过一嘴,说村里来了个挺出众的知青,也没往心里去。
可如今自己正急着找对象,这事儿突然就从记忆里冒了出来。
恰逢陈石头结婚,她借着走亲戚的由头赶来民主村,心里打的正是亲眼瞧瞧这位顾知青的主意。
想看看他到底是不是像传闻里说的那样,值不值得自己主动去争取一番。
她坐在陈家的屋里,听着院里的喧闹,心里却在盘算着待会儿见到顾从卿该如何应对,眼神里藏着与年龄不太相符的笃定。
祝青青坐在炕沿上,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练习册的封面,心里打着自己的算盘。
她爸前阵子托人给她介绍了个县城供销社的售货员,人看着木讷不说,家里还三代都是农民,就出了他一个工人,她打心眼儿里瞧不上。
凭她的模样和学历,怎么也得找个有前程的。
前几天在家听妈跟三姑闲聊,说民主村来了个四九城的知青,叫顾从卿,不仅长的好,家里条件还好得很,父母来送他弟弟时,穿着打扮谈吐,一看就是大户人家。
“听说那顾知青也就二十出头,长得精神,待不了几年就得回去。”
三姑当时嗑着瓜子,语气里满是羡慕,“谁要是能跟他对上眼,将来跟着回了四九城,那可是一步登天。”
这话像颗种子,在祝青青心里发了芽。
她怕一辈子困在小县城,嫁给个没见过世面的男人,重复妈那样柴米油盐的日子。
顾从卿不一样,他是从四九城来的,根在大城市,早晚要回去的。
要是能跟他处好关系,将来……
她越想心越热,正好赶上陈石头要结婚,便死缠烂打让三姑带她来。
来之前,她特意穿上了那件最体面的的确良衬衫,梳了城里姑娘时兴的马尾,心里盘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