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镇子虽小,年关的集市却热闹得像是把整个冬天的活力都攒到了一块儿。
早上到达的时候,顾从卿他们刚把三轮车停在街口,就被扑面而来的热气裹住了——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混着炸麻花的香气,在人群里撞来撞去。
“新炸的馓子!刚出锅的!”一个裹着蓝头巾的大婶站在油锅旁,手里的长筷子翻搅着金黄的馓子,油星子溅在地上,映出点点亮光。
她嗓门亮得像喇叭,见顾从卿他们看过来,还热情地递过一根,“尝尝!不脆不要钱!”
黄英接过来咬了一口,酥脆的响声在耳边炸开,眼睛顿时亮了:“从卿,这个好,买两斤回去当零嘴吧?”
顾从卿点点头,刚要开口,旁边又传来叫卖声:“自家养的土鸡!下蛋的母鸡!过年炖汤最香喽!”
卖鸡的老汉蹲在竹筐旁,筐里的鸡扑腾着翅膀,羽毛油光水滑,一看就很壮实。
这可是平时难得见的好东西。
顾从卿上前问了价,老汉见他们是知青,还主动让了两分钱,笑着说:“过年得吃点好的。”
他手脚麻利地把鸡捆好,用草绳吊在车把上,鸡“咯咯”叫着,倒添了几分活气。
往前挪了挪,又瞧见个卖腌菜的摊子,玻璃罐子里摆着红的萝卜条、绿的黄瓜段,看着就爽口。
摊主是个年轻媳妇,掀开盖子让他们闻:“自家地窖腌的,没放多少盐,配窝窝头吃正好。”
她说话细声细气的,还送了一小把刚从地里拔的蒜苗,“拿回去包饺子,提鲜”。
集市上的东西实在,村民们也敞亮。
顾从卿他们没费多少功夫,就买到了平时难得一见的干货——有山里采的蘑菇,晒得干干爽爽。
有农户攒了一冬的红薯干,透着自然的甜。
甚至还淘到了半袋新磨的玉米面,比供销社的更细腻。
黄英把布袋子装得鼓鼓囊囊,额角渗出细汗,却笑得合不拢嘴:“没想到能买到这么多好东西,比在供销社挑着痛快多了!”
她掂了掂手里的袋子,又看了看车斗里的土鸡和炸货,眼里的欢喜藏不住。
顾从卿也觉得心里熨帖。
在四九城,过年抢年货得提前好几天排队,供销社里永远人挤人,东西还总是不够。
哪像这儿,虽然简陋,却处处透着鲜活的人气,连讨价还价都带着股热乎劲儿。
这也是他们把三轮车装的满满登登的原因。
到了知青点门口,李广他们早就等在那儿,见车斗里的东西,一个个眼睛都直了。
“我的天!还有鸡!”李广冲上来就要摸,被顾从卿笑着拦住:“小心啄你!”
大家七手八脚地把东西搬进屋,屋里顿时被各种香气填满。
张姐清点着食材,笑着说:“这下好了,年夜饭肯定能让大家吃痛快!”
窗外的阳光斜斜照进来,落在堆成小山的年货上,暖融融的。
采买年货的间隙,顾从卿特意绕去了邮局。
柜台后的工作人员认出他,笑着递过一个厚厚的信封和一个用粗麻绳捆好的布包:“顾知青,你的信和包裹,前儿就到了。”
他指尖触到信封的瞬间,心里就咯噔一下——那熟悉的字迹,不用看也知道是春晓寄来的。
接过东西时,指腹不自觉地摩挲着信封边角,连脚步都轻快了几分。
回到知青点,他没在院里多待,只跟他们说“有点东西要收拾”,就快步回了房间。
关上门,先把包裹往床尾一放,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
信纸展开,刘春晓那清秀的字迹立刻映入眼帘,带着点她特有的娟秀劲儿:
“从卿,见字如面。
算着日子,你下乡也快一年了,不知道民主村的冬天冷不冷,你有没有添厚衣裳……”
他逐字逐句地看着,嘴角不自觉地弯起来。
信里絮絮叨叨讲了好多事:医院最近收了个疑难病症的病人,她跟着主任学了不少东西。
“……我挺好的,就是总想起你。
上次你信里说村里的事,说那对小情侣,我听着就觉得有意思,也盼着他们能成。
你在那边要照顾好自己,别总想着省着,饭要吃饱,天冷了就多穿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