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0 一念生出(2 / 5)

p;   道理很简单,北京的锦衣卫一开始只是作为南京锦衣卫的分支,双方并不是一比一等比例复制过去的。

    一开始朱棣迁往北京的时候,因为怕被非议正统性,只是把北京称作“行在”。

    所以北京的各种文武机构名称上都有一个“行在”的前缀,比如北京锦衣卫的实名就是“行在锦衣卫”。

    后来永乐十九年,朱棣觉得自己坐稳江山了,就彻底定都北京了。

    两边的锦衣卫就改叫北京锦衣卫和南京锦衣卫,彼此的权重也开始互换了。

    等朱棣的儿子朱高炽上位了,又怀念起了南方的美好生活,因此念念不忘又想把首都迁回南京。

    迁都不是个简单的事儿,但不耽误朱高炽先过个嘴瘾啊。

    于是北京的六部、五军都督府、锦衣卫啥的,名字上又加上了“行在”。

    朱高炽比较短命,这个目标尚未达成,就驾崩了。

    然后上位的就是他的儿子朱瞻基。

    众所周知,“父子亲”不如“爷孙亲”,小孙孙朱瞻基特别崇拜他雄才大略的爷爷。

    觉得他老爹瞎搞什么玩意儿,于是就搁置了朱高炽迁都的事情。

    但搁置归搁置,朱高炽在位十个月主抓的就这么一个大项目,朱瞻基也不能全盘否决。

    因此北京依然是做小的,继续委委屈屈的当行在。

    这个事儿持续到什么时候呢,持续到明英宗的正统六年,才算是彻底的把北京政府的“行在”去了。

    也就是说,北京城当了快四十年的偏房,总算扶正了。

    但是南京城是大老婆的观念,在当时人心中太根深蒂固了。

    想想朝廷主政的群体都是什么年龄段的人?

    都是四五十岁往上的人群,关键还大多数都是南方人。

    这些人从幼年时代、童年时代、少年时代起,就记得南京才是他们的大老婆。

    于是等到明英宗被抓走之后,大家连皇帝在哪都不管,就赶紧起哄架秧子的要迁都。

    后代人看到这里可能心头一沉,我大明,已经到了如此危机的时刻了吗?

    甚至都要迁都了!

    ——嗯,屁事儿没有。

    有史以来,瓦剌就没有攻陷大明任何一座城池的记录。

    等到朱厚照去边境干了一仗回来,瓦剌连大规模深入都不敢了,只在边地骚扰性的抢一抢。

    所以,那是吓的吗?

    朝臣们那爽朗的笑声,也先在草原都听到了。

    南京失去了重回正室的最后一次宝贵机会,南京锦衣卫也就彻底开始没落了。

最新小说: 修真版大明 大明:朱元璋懵,老四千古一帝? 三国:我真的只想找死啊 扶唐 断绝关系?我转身科举成状元! 五朝首辅,老朱说大明没我得散 庶民不配当状元?她爷是开国帝师 你说要悔婚,我封异姓王你哭什么? 乱世悍匪,先娶个老婆再说! 关山第一侠辽东英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