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好西域,才能逐步的改变他们的风俗习惯,学汉语,学汉字,只需要两代人,以后这里就会忘了曾经的小国,成为中原固有的土地,不存在多少排外的情感。
这是一个好时代,可以手段强硬的执行,把不稳定的人全部弄走,一手大棒一手胡萝卜,这才是最快最稳妥的办法。
……………
两仪殿的鎏金铜灯燃着上好的蜜蜡,灯油顺着灯柱缓缓滴落,在金砖地面上积成细小的蜡珠。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扶手处的盘龙纹。
殿内十余人皆是大唐最高层,三省六部主官与太子李承乾分列两侧,气氛肃穆得能听见烛火“滋滋”
的燃烧声。
李世民抬眼扫过众人,忽然开口,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朕要御驾亲征高句丽,诸位爱卿,即刻着手准备。”
话音落下,殿内顿时安静下来。
铜灯的光晕里,众人的神色各不相同——房玄龄、李靖等老臣面色平静,似早有预料;而魏征、王圭等人则面露急色,几乎是立刻就要上前劝谏。
“陛下!
不可!”
魏征第一个出列,捧着朝笏躬身疾呼,花白的胡须因激动而微微颤抖,“您是万金之躯,乃大唐的根本!
高句丽不过是辽东一隅之地,何需陛下亲赴险地?遣两员上将出征,足以平定!”
他的声音在殿内回荡,字字恳切。
旁边的王圭也连忙附和:“魏公所言极是!
高句丽不过一小国,却远不如西突厥强盛,若陛下亲征,长安空虚,恐生变数啊!”
萧禹也上前一步,语气凝重:“陛下,臣听闻高句丽多山地,冬季严寒,大军深入恐受天候所困。
当年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皆因天时地利不济而败,陛下不可不鉴!”
三位老臣接连劝谏,句句都点在要害上。
李承乾虽年少,也知道御驾亲征的风险,跟着小声说道:“父皇,儿臣愿在长安监国,但是您派卫国公或英国公出征,定能大胜而归,又何必亲身犯险。”
李世民静静听着,没有立刻反驳。
他手指敲击椅子护手,目光落在“高句丽筑长城于辽水之东,调兵十万驻守。”
忽然看向长孙无忌:“辅机,你怎么看?”
长孙无忌一直沉默着,此刻听到皇帝问,躬身答道:“臣以为,魏公等人的担忧并非无稽。
但陛下亲征,也有其益处——可鼓舞军心,震慑高句丽,更能让辽西百姓安心。
只是……需得做好万全准备,确保长安安稳,大军粮草充足。”
他的话既不反对也不直接支持,却隐隐偏向了“反对”
的立场。
李世民微微颔,目光转向角落里的李靖。
这位白苍苍的卫国公,自始至终都没说话,只是闭目养神,仿佛殿内的争论与他无关。
“药师,你以为如何?”
李世民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期待。
李靖缓缓睁开眼,起身走到殿中,声音虽轻却掷地有声:“如今的高句丽,不足为虑。
陛下若要亲征,也无不可——只要不孤军深入,粮草跟得上,取胜不难。”
这话一出,魏征等人皆是一愣。
他们原以为李靖会站在自己这边,毕竟当年平定东突厥,李靖也是以主帅身份出征,从不让皇帝涉险。
可今日,这位老将军竟直接支持亲征?
“药师,你……”
魏征刚要开口,却被李世民抬手打断。
皇帝的脸上露出一丝笑意:“朕就知道,药师与朕想到一处去了。
高句丽虽有防备,却不知我大唐如今的实力——朕亲征,就是要让他们看看,大唐的铁骑,不仅能横扫西域,更能踏平辽东!”
“来人,抬沙盘上来!”
李世民高声吩咐。
很快,两个内侍抬着一座巨大的辽东沙盘走进殿内,沙盘上用青泥堆出山川河流,用小木牌标记着高句丽的城池与驻军——这是兵部花了三个月才制成的,连每条河流的深浅、每座城池的城墙厚度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李靖走到沙盘前,弯腰仔细查看,手指点在辽水以东的三座城池上:“陛下,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