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静怡送走监视人,干的第一件事,换学校。
这才跟周兴业有了见面的机会。
她跟周兴业见面时,才十八岁。
已经比周兴业早到一年多了。
她原本想动员周兴业参加革命。
可他态度模棱两可,对她却兴趣浓厚。
因她在两个女同学跟前吹了牛,遂耐心的动员周兴业革命。
看他表态非常积极,她很有成就感。
约好出地点和时间,准备革命生涯,从此开始。
她计划先以去德国旅游为名,寻找救国真理。
然后去苏联,体验一下革命的滋味。
顺便练就一身真本事,回国闹革命。
将灾难深重的祖国,拉出苦难的深渊
可动身那天,她和两个女同学等了又等,却不见周少爷影子。
电话也没人接。
三人只好落寞的上路。
一路上,她被两个女同学冷嘲热讽,心里非常窝火。
只好自嘲,革命嘛,就是大浪淘沙,留下来的才是金子。
我们三人是金身哦。
三人兴冲冲到了德国,立即直奔马克思故居,终于看到了马克思麻古石垒成的碉堡似的故居。
三人看不够,就在故居边近住下来。
找人打听马克思的情况。
包括他和爱人燕妮的爱情故事。
可是,被打听人都摇头。
点头或摇头,是世界通用肢体语言。
她们一看就懂。
这就奇怪了,马克思名声这么大,连中国人都知道,德国人为何不知道呢?
他三人,犹如唐僧西天取经般的虔诚,逢人便问,最后竟问到了警察局。
第二天,好心人劝她们赶快离开。
警察来了,要抓他们去警局审问。
她们不知究里,没走。
看警察真来了,这才怕了,喊着妈呀,抱头鼠窜。
逃离德国,长途跋涉,几经辗转,最后到达苏联。
几人都感觉,到了一片新天地。
可是,三人为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包括报考哪个学校伤透了脑筋。
经过三人会认真讨论,包括激烈争论,才达成共识:报考学校。
却在报考什么学校犯愁了。
石静怡不忘初衷,认为革命嘛,必须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上政治学校,却找不到。
年龄大一点的叫倪静,主张三人去报考伏龙芝军事学院,回国当女将军。
被誉为“丑小鸭”
的叫王静蓉,也想当女将军,赞同倪静意见,石静怡无奈,少数服从多数。
此时的三人,青春靓丽,意气风。
带着一腔热血,飞到莫斯科。
因语言等问题,被拒之门外。
王静蓉不知从哪儿打听到一所警察学校,建议去试试看。
结果又泡汤了。
三人在异国都城东游西逛,边玩边继续打听。
家里的钱,花得差不多了。
倪静和王静蓉泄气了,认为跟老毛子有理讲不清。
建议先回国,打听好了再来。
石静怡也很失望,也想家。
可是,对她来说,家庭就是牢笼,回去了再来就难了。
她思考再三,不服输的性格,让她选择了留下。
她苦口婆心,劝姐妹们不忘初心。
坚持,坚持,再坚持。
姐妹们实在坚持不了了,二姐妹反而劝她回去。
见她铁了心,将路费剩下的钱给了她,要打道回府了。
分别时,相拥而泣,泪洒衣襟。
石静怡很想她们留下来,能在异国他乡聚一起,就是老天的安排。
天命不可违啊!
她为闺蜜不听劝告,非要离开很伤心。
还为闺蜜的离开,只剩下自己,哭了几天。
她总结经验,理想没实现,可能因语言问题。
要想留下来,必须先过语言关。
遂报了一所语言培训学校。
人一旦被逼到墙角,爆力大爆炸。
她亦如此,挑灯夜战,废寝忘食。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她不为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