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帝得知战报后,脸色铁青,却未再轻举妄动。他终于意识到,赵昭已非昔日可比,若再强行压制,恐将激起更大变故。
林修远与沈怀远趁势而动,联合朝中旧臣,上奏皇帝,要求赵昭正式掌权,辅佐朝政。
皇帝虽不愿,但已无退路。北疆军权已失,朝中旧臣纷纷倒向赵昭,他若再拒,恐将引发更大动荡。
最终,在一次朝会上,皇帝沉声道:“赵昭既有战功,朕便允其掌权,辅佐朝政。”
赵昭缓缓起身,拱手行礼:“儿臣谢陛下隆恩。”
皇帝目光复杂,却终究未再多言。
赵昭终于正式掌权,成为朝中实权人物。然而,他知道,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林修远站在东宫外,望着夜色中的宫墙,低声喃喃:“风雪未止,风暴才刚开始。”
而在东宫深处,赵昭端坐于案前,手中执笔,缓缓写下几个名字。
“父皇,这一局,我不会输了。”
京城的风雪依旧未歇,而属于赵昭的时代,已然拉开帷幕。
赵昭掌权之后,朝中局势骤变。东宫门前,昔日冷清之地,如今门庭若市,前来拜见的官员络绎不绝。赵昭却并未轻易接见,只命人传话:“诸位大人好意,本宫心领。然东宫事务繁杂,尚需理清,待时机成熟,自当一一回访。”
此言一出,朝中众人皆感赵昭沉稳老练,非昔日可比。皇帝虽已恢复其太子之位,但对其戒心更甚。东宫旧臣虽有复起之势,然皇帝亲信仍掌控朝中要职,双方明争暗斗,局势愈发紧张。
林修远与沈怀远深知,赵昭虽已回归,然若无实权,终究难以立足。于是,二人密议,决定从兵部与吏部入手,逐步安插赵昭亲信,以图掌控朝政。
“兵部尚书之位,陛下已许于沈大人。”林修远在书房中低声说道,“但吏部尚书尚在陛下心腹手中,若能换上我方之人,便可掌控官员任免之权。”
沈怀远点头:“老夫已与几位旧臣商议,吏部侍郎王允忠于先帝,可为助力。若能借机让他升任尚书,便可牵制陛下亲信。”
林修远微微一笑:“此事我已有安排。陛下近日对赵昭愈发忌惮,必会设法试探。我们不妨顺势而为,让陛下先动一步。”
果然,数日后,皇帝召见赵昭,命其参议军务。赵昭入宫,见皇帝面色冷淡,心中已有计较。
“太子近日可觉东宫安好?”皇帝缓缓问道。
赵昭拱手答道:“回陛下,东宫虽旧,然儿臣既已归来,自当重整旧制,不负陛下厚望。”
皇帝目光微动,语气略显试探:“朕听闻,东宫近日来访者甚众,你可曾一一接见?”
赵昭神色平静:“儿臣不敢妄自尊大。陛下圣恩浩荡,儿臣尚需理清旧务,不敢轻举妄动。”
皇帝微微一笑,眼中却无笑意:“你既知分寸,那便好。朕听闻北疆战事已稳,你可有打算?”
赵昭答道:“北疆虽已安定,然边防仍需加强。儿臣愿请命前往巡视,以确保万无一失。”
皇帝闻言,神色微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