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阳光失去了夏日的酷烈,变得温煦而通透,透过洁净的玻璃窗,在新居的地板上投下清晰的光斑。
空气中漂浮着细微的尘埃,在光柱中无声起舞。
林晓坐在靠窗的软椅上,膝上摊开一本崭新的绘画本。
她没有画画,而是用手指,一遍遍描摹着封面上凸起的烫金花纹,眼神专注,仿佛在通过指尖阅读某种无声的语言。
她的动作很轻,很慢,带着一种近乎仪式感的宁静。
林晚从厨房出来,看到这一幕,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被轻轻触动。
妹妹不再像初来时那样,容易被细微声响惊扰,眼神也不再总是充斥着茫然与恐惧。
她像一株经历过严冬的植物,在安全的土壤和耐心的呵护下,终于开始舒展叶片,重新感知阳光的温度。
但这份宁静,因为张宸那条简短的信息,蒙上了一层难以言喻的警惕。
“个人生物信息”
……这几个字像冰冷的针,刺破了日常的温情。
林晚不动声色地加强了防护。
她更换了家里所有在线账户的密码,启用了最高级别的双重验证。
她仔细核对了近期所有的邮件和短信,确认没有任何关于基因检测或健康调查的陌生链接。
她甚至找出之前林晓住院时的体检报告,反复确认上面的个人信息栏和检测项目,确保没有异常。
她做这些的时候,尽量避开林晓,不想让任何一丝不安的气息影响到妹妹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安全感。
但当她独自在深夜检查家庭网络防火墙日志时,一种熟悉的、如履薄冰的感觉,又悄然回归。
她知道,自己可能有些反应过度。
张宸的提醒很模糊,也许只是基于职业敏感的常规警示。
但她不敢赌。
过去的经历告诉她,那些隐藏在阴影中的对手,其手段往往出常人的想象。
---
张宸的公寓里,气氛则更加凝重。
他将监控到的那几次异常基因数据访问事件,做了更深入的技术溯源。
他现,那几家被访问的公共基因数据库,其非公开注释区域存放的,并非什么尖端的研究数据,而多是些关于特定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在区域人群中的分布频率,以及一些与常见复杂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ii型糖尿病)潜在关联性的统计信息。
这些数据本身价值有限,更像是科研中的“边角料”
。
但“方舟”
残余力量为何要如此隐蔽地、协同地收集这些信息?他们像是在拼凑一幅巨大而琐碎的拼图,用的都是最不起眼的碎片。
张宸尝试构建数据模型,模拟这些分布频率信息可能的应用方向。
模型给出了几种概率较高的推测,其中一种,让他脊背凉——这些数据,结合特定算法,可以用于优化某种针对特定人群的、基于基因特征的精准传播载体。
比如,病毒。
或者,更可怕的,是某种用于递送基因编辑工具的特异性载体。
“方舟”
的目标,难道从未改变?他们只是将宏大的“意识上传”
、“基因永生”
这类遥不可及的目标,暂时搁置,转而追求更现实、更隐蔽的……生物影响力工具的研?
这个推测太过骇人,他需要更多证据支撑。
他将自己的分析和模型推演结果,再次提交给上级部门,并着重强调了其潜在的、巨大的生物安全风险。
他知道,自己的报告可能会被淹没在无数其他预警信息中,也可能因为缺乏直接证据而被视为过度推测。
但他必须声。
这是他的职责,也是他对那个曾并肩作战、如今渴望平静的女性和她妹妹,所能提供的、最遥远的守护。
他再次调出那幅星空拼图的完成照片——是林晚之前给雷锐,雷锐又转给他确认安全性的。
照片上,林晓的手正触摸着拼图上的一颗星星,侧脸带着纯净的微笑。
他关闭了图片。
有些光芒,值得用最冷静的理智和最坚韧的努力去守护,即使守护者本身,永远隐于黑暗。
林晚的生活依旧按部就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