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如同溪流,看似平稳地向前,却在看不见的深处,带走了沙砾,也磨圆了石子。
转眼,林晚姐妹在新居已度过了大半个夏天。
空调兢兢业业地吐出冷气,将暑热隔绝在外。
客厅里,那幅星空拼图终于完成了大半,深邃的蓝色底幕上,星群初具规模,闪烁着细碎的光泽。
林晓跪坐在拼图前,神情专注,手指捏着一片月牙形的拼图,正小心翼翼地尝试将其嵌入猎户座的腰带上。
她的动作比之前沉稳了许多,呼吸均匀,不再轻易被窗外的车鸣或楼上的响动惊扰。
林晚坐在不远处的沙上,膝上摊着一本厚厚的《心理咨询师执业指南》。
阳光透过纱帘,在她书页上投下柔和的光斑。
她看得很慢,时而蹙眉,时而用笔在空白处写下笔记。
这不是她原本的专业,但经历了一切之后,她现自己对那些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创伤、防御机制和修复路径,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求知欲。
这或许是她为自己和妹妹寻找的,一条新的、能够理解并对抗过去阴影的路径。
规律的复健、安全的环境、以及姐姐无微不至的陪伴,在林晓身上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效果。
她说话的句子更长了,逻辑也更清晰,虽然关于那三个月的记忆依旧是一片被刻意封锁的禁区,但她开始能回忆起更多童年趣事,甚至能准确描述出昨天晚餐吃的菜式。
噩梦的频率在降低,偶尔惊醒,也能在林晚的安抚下较快平静下来。
生活似乎正朝着一个稳定、甚至略带希望的方向滑行。
那种时刻紧绷的、仿佛下一秒就会有利刃破空而来的危机感,逐渐被一种琐碎的、充满烟火气的日常所取代。
买菜、做饭、陪妹妹做康复训练、看书、拼图……日子简单得近乎单调,却让林晚感到了久违的踏实。
她仍然保持着基本的警惕。
网购物品会让快递员放在物业,自己再下去取;陌生号码基本不接;出门时会下意识观察周围环境。
但这些举动更像是一种融入骨血的习惯,而非源于强烈的恐惧。
张宸自那次通话后,也再无联系。
她理解并感激他那份专业的、保持距离的关切。
有时,在深夜,拼图只剩下最后那些难以分辨的深蓝色碎片时,林晚会停下来,看着窗外城市的灯火。
她会想起江离,想起周建华,想起那个只存在于报告里的“建筑师”
杰森·李。
那些名字和与之相关的惊心动魄,仿佛已经是上辈子的事情。
它们像投入湖面的巨石,曾激起滔天巨浪,但如今,湖面正在慢慢恢复平静,只剩下一些细微的、几乎看不见的涟漪。
她不知道这平静能持续多久,也不知道那隐藏在水下的巨石是否还会再次掀起风浪。
但至少此刻,她和妹妹,拥有着这片暂时的、珍贵的宁谧。
---
张宸的世界,则依旧由数据、代码和冰冷的逻辑构成。
他对“方舟计划”
及杰森·李的监控从未停止,但收获甚微。
对方像一条潜入深海的鱼,彻底消失在公开网络的雷达之下。
那本《神经网络的未来》引的涟漪,似乎也仅仅停留在心理试探的层面,并未引出后续更直接的行动。
他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参与了几起涉及电子证据和网络犯罪的新案。
只有在夜深人静,处理完手头工作后,他才会调出那个加密的文件夹,运行一遍自己设定的监控脚本,查看是否有新的异常信号。
结果往往是空。
他偶尔会点开与林晚那寥寥数次的通讯记录看一眼。
那个号码静静地躺在那里,再没有新的消息弹出。
他想象着那对姐妹在新环境下的生活,应该是平静了许多吧。
这样最好。
他这样的人,本就不该与那样的平静产生过多的交集。
那次书店事件的介入,更像是一次职责范围外的、基于道义的例外。
他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到屏幕上滚动的案件数据上。
那些才是他应该面对的现实。
大洋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