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笔在林晚手中折断,出清脆的响声。
教室里几十双眼睛齐刷刷看向她,有人窃笑,有人露出关切的表情。
"
抱歉。
"
林晚勉强笑了笑,将断掉的粉笔扔进垃圾桶,"
我们刚才讲到哪了?"
"
犯罪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
前排一个戴眼镜的女生提醒道。
创伤。
这个词像刀子一样刺入林晚的胸口。
三周过去了,"
海神号"
事件被官方报道为"
恐怖袭击未遂"
,所有相关人员的名字都被隐去。
表面上,生活回到了正轨——备课、讲课、批改作业。
但夜晚是另一回事。
"
没错。
"
林晚清了清嗓子,强迫自己回到当下,"
经历过极端暴力事件的人,常常会经历侵入性记忆、过度警觉和情绪麻木"
她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却仿佛在描述自己。
这些天,每当闭眼,那些画面就会浮现:父亲苍白的面容,游轮上飞溅的鲜血,母亲举枪时决绝的眼神
下课铃响起,林晚如释重负地宣布下课。
几个学生围上来提问,其中一个大一新生崇拜地看着她:"
教授,听说您协助警方破获过重大案件,是真的吗?"
林晚的手指无意识地捏紧了讲台边缘:"
只是提供过一些专业咨询。
"
她快收拾教案,"
下周见,同学们。
"
办公室的门锁是新的,换了指纹和密码双重认证。
林晚进去后立刻锁门,拉上窗帘,然后从包里取出一个防干扰信号检测器——林晓给的小玩意。
确认房间安全后,她才允许自己瘫坐在椅子上,长舒一口气。
桌上堆着待批改的论文和系里下的教学评估表。
最上面是一封来自校长的信,称赞她在"
特殊休假"
后迅回归岗位的"
专业精神"
。
没人知道这三个月的真相,甚至连她自己有时也怀疑那是否只是一场过于真实的噩梦。
抽屉深处藏着一个加密手机,母亲给的。
林晚每天检查三次,但三周来只收到两条简短的信息:「安全」「继续静默」。
没有林晓的消息,江离更是音讯全无。
电脑屏幕亮起,邮箱里满是学生的作业和同事的会议邀请。
林晚机械地回复着,直到一封标题为「记忆研究后续」的邮件吸引了她的注意。
件人是理查德·吴博士,剑桥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林晚读研时曾与他合作过一项关于记忆植入的实验,后来因为资金中断而搁置。
「亲爱的林博士:
希望这封信能找到你。
最近在整理旧资料时,现你当年提出的"
记忆编码可逆性"
理论有了新的应用可能。
某制药公司对此表现出浓厚兴趣,愿意提供巨额资助。
考虑到知识产权问题,需要你签署一些文件」
林晚皱眉。
那项研究?那是十年前的边缘课题,当时连学术期刊都拒绝表,认为太过科幻。
为什么现在突然
办公室的门突然被敲响,林晚条件反射般摸向抽屉里的手枪。
"
谁?"
"
快递,需要签收。
"
一个男声回答。
透过猫眼,林晚看到一个戴鸭舌帽的快递员站在门外,手里拿着一个小包裹。
但她最近没有网购任何东西。
"
放在门口就行。
"
她说。
"
需要本人签收,是贵重物品。
"
林晚的手心开始冒汗。
这不是标准程序。
她悄悄给校园保安处了紧急代码,然后才开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