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带着禾苗的清甜,漫过蓟州的春苗田。
王阿福手持“定苗尺”
(竹制直尺,刻有株距刻度)蹲在田垄间,眼前的春苗已长至三寸高,叶片舒展如嫩绿的翡翠——按北宋“苗期定苗规范”
,春苗长到三叶期需进行“定苗固本”
,去除弱苗、病苗,保留壮苗,确保每亩留苗密度稳定在一万两千株左右,这是决定后期产量的关键环节。
此刻,汉契农户们已带着“间苗剪”
“残苗筐”
在田边列队,归降的耶律石推着装满“壮苗肥”
(腐熟羊粪与草木灰混合)的牛车,车辙在晨露打湿的田埂上留下浅痕。
“定苗标准记清楚:株距六寸,行距一尺二,每穴留一株壮苗,去病弱、留粗壮,去歪斜、留挺直!”
王阿福高声强调,手中定苗尺比量着两株幼苗,“像这株,叶片黄、茎秆纤细,要拔掉;旁边这株,叶片浓绿、根系饱满,要保留。”
晨雾中,农户们迅分散到各自地块,按标准展开定苗。
陈老栓握着间苗剪,动作娴熟地剪断弱苗茎秆:“这定苗可得仔细,去年我家这块地没定好,弱苗抢了养分,壮苗也长不高,产量少了一成,”
他将剪下的残苗放入竹筐,“残苗不能扔在田里,要集中埋掉,不然会滋生蚜虫。”
契丹农户耶律娜则带着部落妇女进行“逐行复查”
,她手持定苗尺,逐穴核对株距:“陈叔,这行有两穴留了双苗,得拔一株,”
她蹲下身,轻轻拨开重叠的叶片,“留这株更壮的,以后结穗才饱满。”
耶律石的壮苗肥施得格外细致,他用小竹勺将肥料均匀撒在壮苗根部三寸处:“这肥要离根远点,不然会烧根,”
他对身旁的农户说,“撒完用土盖一层,肥料融得慢,能持续供养分到拔节期。”
农技师林小满则在田间“抽样测密度”
,随机选取十个一平方丈的样方,数出壮苗数量:“密度达标,壮苗率九成三,很好,”
他对王阿福说,“定苗后要浇一次‘稳苗水’,用望川渠的活水,浇透不浇涝,帮助根系扎稳。”
晨雾渐渐散去,阳光穿透云层,照在定苗后的田垄上。
齐整的壮苗在微风中摇曳,嫩绿的叶片泛着光泽,王阿福望着这片充满生机的田地,对农户们说:“定苗是固本,后续还要防蚜虫、勤除草,咱们一步一步来,秋收肯定能有好收成。”
午间的日头渐暖,居庸关互市点的“盟约台”
前人头攒动。
王晏之与萧哈里部落领,以及新加入的耶律哈里、周巴图两个辽境部落领,正共同签订《汉契互市长效盟约》——按北宋“互市盟约制度”
,盟约明确“每月初一、十五开市,比价每季度调整一次;设立‘互市管理委员会’,由大宋互市官与各部落代表共同组成,负责纠纷调解、商品检疫、安全维护;开通‘绿色通道’,部落牧民可凭‘互市令牌’自由出入互市点,免受盘查”
。
“从此刻起,汉契互市不再是临时交易,而是长久之约!”
王晏之高举盟约文本,汉契双语书写的盟约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各部落领依次在盟约上按手印,萧哈里笑着说:“我部落已准备好下次开市的三百张羊皮、五十匹骏马,还要带牧民学习大宋的农具制作技艺!”
耶律哈里则提出:“希望大宋能派农技师去部落指导种植,我们也想在草原边缘开垦荒地,种些粟米。”
王晏之立刻答应:“下周就派三名农技师随你回去,带上良种与农具,教大家科学种植。”
午间的互市点,盟约签订后更添热闹。
“互市管理委员会”
次议事,就解决了“商品检疫标准”
问题——大宋的布匹需加盖“防虫印”
,部落的牲畜需经兽医检查盖章,方可交易。
在“技艺交流区”
,汉人铁匠正在演示改良农具打造,契丹牧民则展示羊毛编织技艺,围观的汉契百姓不时出赞叹声。
王晏之看着这一幕,对互市官说:“互市不仅是交易,更是技艺与文化的交流,要把‘技艺交流区’固定下来,每次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