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冲锋的路上!”
“我倒要看看,他那所谓的‘新世界’的钢铁,究竟,能不能挡得住,我这数十万,一无所有的穷苦兄弟,那用命铺就的……血路!!”
……
然而,李自成的这场,充满了悲壮色彩的“最后决-战”,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
当他倾尽了关中所有的力量,集结了近三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东出潼关,准备与李睿,在河南平原上,一决生死之时。
他看到的不是严阵以待的“镇辽军”钢铁方阵。
而是一片被坚壁清野的,荒芜的土地。
和一座座,早已被李睿,用铁路和运河,连接在一起的,固若金汤的,棱堡式要塞群!
李睿根本就没打算,再与他,进行任何一场,大规模的野战。
他只是将自己那强大的工业能力,转化为了,最恐怖的,防御优势。
他用“空间”,来换取“时间”。
他要用一场最残酷的也最无情的“消耗战”,来将李自成这头,已经失去了民心根基的“猛虎”,活活地,拖死,饿死!
战争持续了整整三个月。
李自成的三十万大军,在河南的平原上,陷入了进退两难的泥潭。
他们攻不下,那些由水泥和钢铁铸就的,布满了机枪和火炮的要塞。
他们也抢不到,任何一丝可以补充的粮草。
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军队,在镇辽军那神出鬼没的、由“装甲车”(由蒸汽拖拉机改装的简易装甲运兵车)和骑兵组成的“快速反应部队”的不断袭扰之下,一点点地,被消耗,被瓦解。
军心彻底地崩溃了。
逃兵越来越多。
甚至连他麾下,那些曾经最忠诚的将领,也开始为了各自的出路,而与那个远在开封的李睿,暗通款曲。
崇祯十五年的秋天。
李自成在洛阳城下,遭遇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场惨败。
罗汝才和革左五营,临阵倒戈。
刘宗敏战死沙场。
他自己则在数千残兵的护卫下,突出重围,一路向西逃窜。
然而等待他的,不再是西安的王座。
而是……早已被李岩的旧部,说服了的,反正过来的,昔日袍泽的刀剑。
……
据说,在那场最后的内乱中,李自成,并没有抵抗。
他只是,平静地,看着那些,曾经与他,一同出生入死的兄弟,将他,团团围住。
他缓缓地,拔出了腰间的宝剑。
他没有,将剑锋,指向敌人。
而是横在了,自己的脖颈之上。
“兄弟们,”
他看着,远方,那片,依旧灯火通明,充满了希望的,属于李睿的世界。
他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复杂的,说不清是解脱,还是不甘的笑容。
“告诉那个姓李的。”
“他赢了。”
“但是……”
说罢他猛地,用力一划。
一代枭雄,自刎而死。
席卷了整个大明十余年的流寇之灾,在这一天,以一种,充满了悲剧色彩的方式,正式画上了句号。
而李睿在得到这个消息时,并没有任何的喜悦。
他只是独自一人,在开封的城楼上,静静地站了许久。
他知道自己亲,终结了一个时代。
一个由农民起义,来推动历史更迭的,血腥的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