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华夏方面利用长达一个多月的周密准备期,各行动部队通过无数次秘密渗透,翻山越岭、穿越无人区,已将海量的弹药——成箱的炮弹、火箭弹、燃烧弹——分批埋藏在营地周边的雪地深处、冻土之下、废弃的矿坑和隐蔽的山坳里。
若非刻意挖掘,熊军巡逻队根本无法察觉,他们的营地周围早已布满了致命的杀器,只待那一声令下。
行动部队的轮炮火犹如一场精心策划的风暴,重点照顾了各个军营的防空设施。
这些设施是军营的第一道防线,一旦被摧毁,整个军营将暴露在华夏空军的空袭之下。
因此,行动部队毫不留情地将燃烧弹和破片杀伤弹倾泻在这些关键节点上,力求在第一时间瘫痪其防空能力。
雷达站是防空系统的眼睛,一旦失去它,敌人的飞机就如同幽灵一般难以被现。
高射炮阵地和防空导弹射架则是防空的利剑,它们的存在可以有效地拦截来袭的敌机。
然而,在这轮猛烈的炮火打击下,这些关键设施瞬间被火光和爆炸所吞噬。
火光伴随着剧烈的爆炸,如同恶魔的咆哮,瞬间吞噬了这些关键节点。
雷达站的天线被炸得扭曲变形,高射炮阵地的火炮被炸得七零八落,防空导弹射架也被摧毁得面目全非。
这些关键设施的瘫痪,使得军营的防空能力瞬间降至冰点。
紧接着,打击目标转向了物资补给站。
这些补给站是军营的后勤命脉,一旦被切断,士兵们将面临物资短缺的困境。
行动部队的炮弹准确地命中了堆积如山的油料桶,瞬间引了一场冲天大火。
油料桶在火海中燃烧,熊熊烈焰照亮了半边天空。
弹药库是军营的另一个重要目标,一旦被引爆,将会引更为猛烈的殉爆。
行动部队的炮弹如雨点般砸向弹药库,引了一连串的爆炸。
巨大的火球腾空而起,照亮了整个夜空,仿佛末日降临。
最后,密集的炮弹如同冰雹般砸向军营的帐篷和集结的熊军士兵。
爆轰波裹挟着钢铁破片和灼热的火焰,如同一股狂暴的洪流,横扫一切。
帐篷被撕裂,士兵们被抛飞,惨叫声在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显得微不足道。
刘铮非常清醒,这种远程火力覆盖和突袭性质的炮击,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将敌人全部消灭,这仅仅是一道开胃菜,旨在打乱敌军的部署和节奏,摧毁其关键节点,瘫痪其指挥,为后续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特别是空军的轰炸和地面部队可能的反击——创造最有利的条件。
凌晨三点,对于东北地区的各个华夏军用机场而言,正是最为紧张繁忙的时刻。
巨大的探照灯柱划破黑暗,引擎的轰鸣声震耳欲聋,地勤人员如同蚂蚁般在跑道和停机坪上穿梭奔跑。
所有参战的轰炸机均已加满燃油、挂载弹药,整齐列阵,在牵引车的拖拽下缓缓滑向起飞线,做好了随时升空出击的准备。
空军司令田雨展现出了非凡的魄力,他将多达两千余架运输机(包括大型战略运输机和部分战术运输机)进行了战时改装,在机舱内加装了简易的炸弹挂架和投弹装置,使其具备投放航空炸弹的能力。
这批改装机群,加上原有的三千多架专业轰炸机(包括战略轰炸机和战斗轰炸机),使得空军一次性可投入战场的轰炸力量达到了惊人的五千架次规模,足以形成遮天蔽日的空中打击洪流。
刘铮对田雨下达了明确指令:将之前历次战役中缴获自倭国、腐国的大量库存航空弹药(包括高爆弹、燃烧弹、穿甲弹、集束炸弹等),务必在此次战役中全部倾泻出去!
这些缴获的弹药,无论是保管维护还是后续的安全销毁,都是巨大的负担和潜在的麻烦,与其留着占用仓库和耗费精力,不如全部砸在熊军头上,挥其最后的毁灭性价值。
田雨对此早有谋划。
早在三个月前,他就已着手调运存放在大西洋舰队仓库中的、原属缴获腐国的大批航空炸弹,通过运输船队源源不断地运抵东北各前线机场,为此甚至征用了大量民用船只。
至于缴获倭国的巨量弹药,原本就储存在东北境内的大型秘密仓库中,转运至各机场则更为便捷,动用了庞大的铁路和公路运输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