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盯着屏幕上的防务展会策划草案,“楚工,这份展品清单还得再核对一遍。”
楚星河从对面电脑后抬起头:“孙工,都按保密办的要求筛过三遍了,公开的都是允许展示的非核心部件外观模型和基础参数。”
“光是筛还不够。”我拉过键盘,调出技术文档,“我们要挑最能体现‘雷霆-10’真实水准,又绝对安全的点。比如这个复合材料弹翼的工艺细节,可以多放几张高清图。”
“明白!用实物细节说话,比什么宣传稿都硬气。”
正说着,宣传处的刘铭抱着资料跑进来,“孙工,史处长让我把媒体邀请名单和通稿初稿送过来请您把关。时间太紧了,下周就要开发布会。”
我接过文件快速翻阅:“邀请的这些军事专栏作者,背景都复核过了吗?”
“绝对可靠!都是长期跟踪我国军工发展的资深记者,立场坚定。”
“通稿里这句‘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太模糊。”我拿起笔划掉.
“直接写‘部分关键指标通过实测验证,满足设计预期’,具体数据用‘例如’引出大纲里允许公开的那几项。”
刘铭有点犹豫:“会不会太直白?以前咱们都习惯留点余地……”
“现在就是要打破这种‘习惯’。”我看着他,“境外那些人为什么敢造谣?”
“就是赌我们顾虑保密不敢亮真东西。我们偏要大大方方亮出来,用事实堵他们的嘴。”
赵工推门进来,正好听到最后一句,插话道:“我赞成孙琳的意见!”
“技术上的事,真金不怕火炼。咱们的实测数据摆出来,行家一看就懂。”
“赵工,你来得正好。”我把他拉到屏幕前,“展会上计划演示的制导模拟动画,您看这个简化版会不会泄露核心逻辑?”
赵工扶了扶眼镜,仔细看了几分钟:“没问题,展示的是基础原理,真正的核心制导模块都没涉及。这个度把握得挺好。”
我们几个人围在一起,把展板内容、视频脚本、问答预案又过了一遍。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推敲,既要展现实力,又要万无一失。
这时王总也来到了技术支援中心。王总扫了一眼我们准备的资料,点点头。
“架势是摆开了。孙琳,这次发布会和防务展,你来担任技术环节的总协调。”
我愣了一下:“王总,这……是不是让赵工或者刘处长负责更合适?”
王总笑了笑:“技术内容由赵工把关,宣传由史处长统筹,但整体的协调和应急处理,你最合适。”
“你既懂技术流程,又熟悉安全规范,更重要的是,你始终站在守护国家利益的第一线。我们相信你。”
此时心里一股暖流涌过,我挺直腰板:“保证完成任务!”
发布会当天,会场挤满了中外记者。闪光灯下,史处长沉稳地介绍着“雷霆-10”项目的整体情况。
轮到技术展示环节,我深吸一口气,走上台前。
大屏幕上开始播放精心制作的视频,清晰的画面,翔实的数据,还有部分非核心但关键的测试场景。
台下响起一片低低的惊叹声和快门的咔嚓声。
到了记者提问环节,果然有境外媒体记者抢着提问,语气尖锐。
“请问‘雷霆-10’项目是否如外界传闻那样,存在严重的技术瓶颈和资金问题?”
史处长刚要回应,我示意了一下话筒,冷静地开口:“这位记者先生,您提到的‘传闻’,我们注意到了。”
“事实上,正是这些不负责任的谣言,促使我们今天决定公开部分信息。请看大屏幕。”
屏幕上切换出新的图表:“这是‘雷霆-10’某次靶试的关键数据曲线,与设计预期高度吻合。”
“关于资金,我可以明确告知,项目拨款充足且使用严格规范,确保了研发工作的顺利进行。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事实。”
另一个国内记者问道:“这次公开展示,是否意味着‘雷霆-10’已经完全成熟?”
赵工接过话头:“任何尖端武器的研发都是一个持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