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的办公室里就剩下我键盘的敲击声,还有窗外隐隐约约的风声。
夜间巡检,这是我雷打不动的习惯,就算当了技术支援中心的副组长,这事我也没假手于人。
最后一遍流程走完,数据流平稳得像条直线,我准备关机走人。
就在鼠标指针挪到“退出”按钮的瞬间,监控日志列表的末尾,一个毫秒级闪动的小红点,硬生生拽停了我的动作。
一条异常数据流,来源端口锁定在三号楼204实验室的外协数据接入端,持续时间只有零点三秒,流量微小得几乎可以忽略。
“小刘。”我接通内部通讯,眼睛没离开屏幕上的参数。
“三号楼204的外协端口,十分钟前,记录到一个瞬时微流量。”
“调一下该端口同一时段的所有底层日志,包括硬件自检和协议握手记录,交叉比对一下。”
通讯那头传来敲键盘的声音,夹杂着一声轻微的、像是刚打完哈欠的吐气声。
过了一会儿,小刘的声音传过来,带着点儿夜班的懒散。
“查了,琳姐。系统自检日志显示那时间段有例行握手信号。波形匹配度很高。”
“大概率是底层协议抖动引起的误报吧?这种小毛刺,常有的事,系统自己就消化了。”
他的语气很放松,甚至有点“你太敏感了”的潜台词。
我盯着那行几乎要被系统自动归入的记录,手指在鼠标滚轮上滑动,将数据包的结构解析视图放大。
“自检信号和协议握手,通常走标准内网通道,波形峰值和衰减模式有标准模板。”
“这个端口走的是对外协单位的物理隔离专线,协议不同。你看这个脉冲的起振波形和衰减尾迹,跟标准模板对不上,更像是……”
“一个极短暂的、非标准的试探性连接请求,然后被我们的物理隔离掐断了。”
“呃……”小刘似乎在屏幕那头挠头,“也许是外协那边那台老掉牙的数据交换机又抽风了?”
“他们那套系统超期服役好久了,散热风扇响得跟拖拉机似的,出点电磁干扰或者信号毛刺,太正常了。”
“设备故障有设备故障的频谱特征,通常是宽频杂讯或者规律性抖动。”
“这个脉冲频率很集中,形态很‘干净’,不像干扰,更像是一个有明确目的的、极其短暂的信号释放。”
我截取了她刚才分析的那个特征值,拖入一个新建的临时分析窗口。
“把这个特征值录入二级异常库,标记为‘待观察-类型待定-疑似非标准连接试探’,并做一次重点标记。”
“下次系统内任何端口捕获到同类或高度相似特征,自动预警级别直接调高到黄色二级,并立即触发人工复核流程。”
“琳姐,就为了这零点三秒,还是微流量……至于启动二级预警吗?”小刘的声音透出明显的为难,甚至有点不理解。
“这特征太模糊了,万一真是误报,以后类似信号多了,值班的兄弟光复核预警就得累趴下,压力太大了。”
“而且,录入二级异常库需要双重审核,为这个去把主任吵醒?”
我吸了口气,身体坐直了些,语气没得商量。
“小刘,在北峰,在我们这个岗位上,没有‘至于吗’这三个字,只有‘万一呢’。”
“我们脚下踩的不是普通公司的地板,我们键盘敲下去的每一个指令,都可能关联着厂区另一边车间里、实验室里那些真家伙的安全。”
“再小的浪花,也可能是水下有东西在动。规矩就是规矩,流程就是流程。按我说的做,立刻录入,标记。”
“主任那边,明天一早我亲自去汇报。”
电话那头沉默了两秒,然后传来键盘敲击声,以及更认真些的回应。
“明白了,琳姐。是我考虑不周。正在录入二级异常库,标记已完成。预警级别同步调整。”
“好。今晚值班辛苦了,继续保持监测。”我挂掉了电话。
办公室里重新安静下来。我揉了揉有点发酸的后颈。希望真是我神经过敏,希望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