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中心的气氛凝重,屏幕上依然是林然工位的画面。
张薇看着林然的排班表,说道:“林然今晚值夜班,时间是七点到凌晨三点。”
“这是‘黑石’参数日常维护和备份窗口,他有最高权限访问。短信里说的‘最后一次’,‘拿到参数’,目标明确。”
我那句“小林,你还能回头吗?”还在脑海中回响着。而现在,已经不会再有人去空感慨了。
“目标确认!”何彬的声音打破了压抑的寂静。
“初步研判,今晚,就是他们行动的窗口期!”
“林然他一定会动手!”何彬的手指敲在控制台上。
“同志们,我们的任务,不是现在对他进行抓捕,而是让他动,让他把狐狸尾巴露出来,把线头揪到齐卫东,甚至更深处!”
“明白。”张薇点头,转向旁边一位联合专家组的技术人员,“老吴,通信监控情况?”
老吴眼睛盯着几块分屏:“目标林然手机、办公座机、内网通讯账号已全部纳入最高级别动态监控。”
“所有通话内容实时转译记录,文字信息即时捕获。齐卫东那边也一样,加密信道重点盯防。”
“物理位置呢?”我问道,这种高压下的数据监控流程,我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实时定位。”老吴指向林然的光点,“厂区内部定位精度一米,结合遍布的摄像头,他走到哪个角落,我们都能实时掌握。”
“齐卫东还在他办公室,也在监控下。厂区所有出入口、围墙周界,红外感应、震动传感、无人机巡逻,都已启动二级戒备。”
何彬补充道:“外围组已经就位,伪装成夜班工人、安保、维修工,在关键区域待命。”
“目标一旦有携带数据载体离开工位或接触可疑人员的动作,立刻报告,非必要不干预。”
“记住,我们要的是人赃并获!”
“何组长。”我提出关键问题,“林然如果拿到数据,会怎么传递?U盘?”
何彬看向张薇,张薇眼神锐利:“根据前期审计和磐石内部流程,‘黑石’参数体积庞大且敏感度高。”
“直接网络外传风险大,容易被拦截。最有可能的还是物理载体——加密U盘或者移动硬盘。”
“他可能会利用夜班间隙去特定地点接头。”
“所以。”何彬接口,“监控中心要死盯两点:第一,林然在值班期间是否有异常的数据拷贝动作,特别是向非授权移动存储设备写入。”
“第二,他是否会离开工位,去往非工作区域,或者接触计划外人员。尤其是后者,一旦发生,外围组要跟上,确认接触对象。”
“数据拷贝动作怎么实时判定?”我追问,这是技术难点。
“系统后台日志有延迟,等我们看到异常记录,可能他已经得手溜了。”
老吴立刻回答:“孙琳同志问得好。我们在磐石的核心数据库和涉密终端底层植入了特殊监控程序,能实时比对林然操作行为与预设安全基线。”
“那如果他用了我们不知道的、自带的那种特殊加密U盘呢?或者,他有办法暂时绕开监控程序?”我继续深挖可能性。
张薇接话:“这种可能性存在。所以物理监控是兜底。”
“只要他拷贝成功,数据载体离开他的电脑接口,无论他用什么盘,我们外围组必须第一时间确认他携带载体离开工位的具体时间点,以及载体形态。”
“同时,老吴,对所有离开技术楼的移动存储设备信号,启动强屏蔽干扰,确保数据在非授权状态下无法无线传出楼外。”
“明白。楼内无线信号干扰器已经待命,随时可启动。”老吴确认。
何彬点头:“很好。孙琳,你考虑得很细。”
“这就是我们最需要的,把网织密,把漏洞全部堵死!”
“林然现在就是热锅上的蚂蚁,短信里那句‘钱不够’、‘冒风险’,说明他已经被逼到墙角,狗急跳墙的可能性很大。”
“我们要防止他铤而走险,比如强行突破,或者用极端方法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