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薇肯定的眼神,把我心里那点残余的紧张一扫而空。
肩头的重量,反而让我脑子异常清醒。我知道,现在不该是紧张的时候。
“明白,张薇同志。”我坚定的回到道。
张薇点点头,她显得格外专注。
“好,孙琳同志。我们现在开始重建时间线。我需要你把所有细节,特别是几个关键节点,像拼图一样,一块块放回原位。”
她手指在平板屏幕上划动,调出一份空白的时间轴模板。
“第一个关键点,是你第一次发现异常数据包标记的日期和具体时间。”
“2017年9月15号,下午3点27分。”我脱口而出,这个时间点像刻在脑子里。
“当时我在做内部项目管理系统的日常巡检,数据库日志里跳出来的。标记指向‘西翼旧机房备份(2015年归档)’分区。”
“确定是3点27分?精确到秒?”
“日志记录精确到秒,就是15点27分11秒。”我肯定地说。
“那个分区早就废弃了,物理设备16年就拆了,但系统里还挂着名头。”
“而且时间完全不在常规维护窗口,也没有任何关联的用户操作记录。防火墙……当时也没报异常。”
张薇飞快地记录着。“防火墙没报,不代表没发生。”她顿了顿,“第二个关键点,你发现保卫科钥匙登记簿上的可疑记录‘王振华’。具体日期?”
“查到最早的一次,是2016年3月12日。”我一边回忆,一边努力让表述精准。
“署名‘王振华’,理由填‘例行安全巡查’。但人事档案里没有这个正式员工,排班表上那天也没有安排过这种巡查。”
“后面还有三次类似的记录,签名看着像一个人的,理由差不多,时间都在晚上或者周末,领用人信息都模糊不清,查不到。”
“四次……”张薇低声重复,手指在平板上标注。
“时间跨度不小。这个‘王振华’像是幽灵,只在需要的时候出现。”
她抬起头,目光锐利,“第三个关键点,是你上报王海可疑接触的起始。你详细说明一下。”
“王海这个人的言行举止,具体是哪一次接触让你真正起了疑心,决定上报?”
“2015年9月底,他加我微信,说要叙旧。”我想起王海那张带着笑意的脸,现在只觉得假。
“第一次见面在国庆前,9月30号晚上,‘江城春天’餐厅。他拐弯抹角打听我们单位的情况,我一提涉密,他眼睛就亮了。”
“追问是不是‘高精尖’、‘待遇保密所以特别好’,还暗示有‘门路’能介绍外企工作,甚至提出‘合作’,打听‘不敏感’的行业信息。”
“你当时怎么反应?”
“我直接告诉他这行为接近刺探国家秘密。”
“他马上改口说开玩笑。但那种试探,太刻意了。后来他还总发些敏感领域的新闻链接,什么技术封锁、供应链风险……”
“直到2016年6月10号,他又打电话来,说有个‘大项目’想咨询我意见。我直接拒了。”
“到年底12月25号,他居然把间谍装置伪装成礼物寄到公司!这就是导火索!我立刻向陈主任汇报了。后来在上级指示下,才跟他虚与委蛇。”
“嗯,王海这条线,从好奇、试探到利诱、渗透,脉络清晰。”
张薇在时间轴上标注出王海的几个重要节点:2015.9.30(首次试探)、2016.6.10(项目引诱)、2016.12.25(寄送装置)、2017.4.15(商场偶遇)、2017.6.8(咖啡厅利诱)、2017.7.8(锦绣江南传递虚假信息)。
她的手指点着“2017.9.15(数据异常)”这个点,然后往2016年“王振华”出现的时间划了条虚线。
“幽灵钥匙出现在2016年,同年王海开始接近你,今年出现异常数据标记……”
“它们之间,似乎总隔着点什么,像少了关键的连接环。”
她忽然抬眼,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