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盯着电脑屏幕上弹出来的邮件通知,天虹机电,负责给我们某个型号的配套组件做环境测试。
陈主任把这次参数对接的活交给我了,这是我第一次独立负责外协技术协调。
“小孙,”陈主任的声音把我从屏幕前拉回来。
“天虹那边把初步测试参数反馈过来了?盯着点,别怕问,标准卡死,一点不能含糊。”
“嗯,主任,刚收到。”我深吸一口气,点开邮件附件。
密密麻麻的参数表,看得我有点眼花。
我拿起桌上那份《PL型外协测试规范》,一条条核对。
温度范围、振动频率、持续时间……前面几条都对上了。
核对到“电压波动承受范围”那一栏,我的目光停住了。
规范上明明白白写着:±5%。天虹反馈的数据范围上限,写着+5.5%。0.5%的偏差。
就0.5?我心里嘀咕。可能他们觉得没什么?或者手误?
我脑子里闪过陈主任平时反复强调的话:“外协环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技术参数就是铁律,没有‘差不多’。”
我拿起桌上的电话,照着邮件里留的联系人号码拨了过去。
听筒里传来几声忙音,“喂,你好,天虹机电技术部,哪位?”
“你好,李工吗?我是江城北峰航空技术支援中心的孙琳。关于你们刚反馈过来的PL型测试参数,有个地方想跟您确认下。”
“哦,北峰的小孙啊,说吧,啥问题?”那边的声音听着有点不以为然。
我翻着规范手册,找到了那条:“是电压波动承受范围的上限值。我们规范要求是正负5%,你们反馈的数据上限是+5.5%。”
电话那头传来一阵纸页翻动的声音。
“啊,这个啊,我们确认过了,按我们厂里的设备能力和以往经验,+5.5%完全没问题的,不影响最终测试效果。放心好了。”
“李工,”我感觉刚才那点紧张被一种说不清的劲儿压下去了。
“规范就是规范,是设计部门根据产品极限工况反复验证定下来的。”
“偏差0.5%,严格来说,就是不符合我们的技术协议要求。”
“这个……需要你们提供一份正式的书面说明,明确表示+5.5%的测试结果能完全等效满足±5%的要求。”
“并且承担由此可能产生的所有技术风险和责任。”
好几秒,李工的声音才重新响起,语调明显变了,带着点惊讶。
“这么细?小孙,你们北峰要求可真够严的。0.5%啊,这点波动,我们设备都未必能精确控制住……”
“李工,”我打断他,“我们理解设备可能存在精度范围,但技术协议里白纸黑字写的是±5%。”
“哪怕只有0.1%的偏差,没有经过我们设计部门的书面认可和流程变更,就不能按这个执行。”
“这是规矩。麻烦您尽快提供一份书面确认函,盖上你们技术部的章。”
我能想象出对方可能在皱眉,可能在跟旁边人交换眼神。
最后,李工的声音传过来,带着点无奈,“行吧行吧,知道了。你们规矩大。”
“我这就去打报告申请盖章,给你们发正式的书面确认函。还有别的问题吗?”
“暂时没有了,辛苦您李工。收到确认函我们这边会走后续流程。”。
挂了电话,陈主任不知道什么时候站到了我办公桌旁边。
“怎么样?”陈主任问。
“天虹那边参数上限超了0.5%,”我把情况简单说了下,“我跟他们要书面确认函了。”
陈主任的眼睛在我脸上扫了一下,他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转身往自己办公室走。
走到门口又停住,回头看我。
“干得不错,孙琳。”他的声音每个字都敲在我心上。
“记住,咱们这地方,规程就是生命。尤其是对外协单位,第一次接触,更要让他们明白这里的责任。以后,就这么干。”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