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额资金如同潮水般涌入,林逸舟在短暂的眩晕后,迅速清醒。他深知,那场沙龙带来的热度是暂时的,那些精明的资本鳄鱼随时可能因为看不到“产品”而撤资。他必须将这笔横财和虚名,迅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观澜居”咨询公司已经不足以承载他的野心。他需要一个更宏大的平台,一个能将“古老智慧”与“未来科技”完美嫁接的品牌。几乎是不假思索地,他想到了“观澜”二字——那个一切开始的地方,那个充满神秘、给予他新生的道观。
“观澜文化有限公司”就此成立。林逸舟将公司业务精准地定位在三个层面:
1. 顶层:高端智库与战略咨询。 依托他“古建大师”和“远古算法持有者”的身份,为顶级富豪、科技公司甚至某些特殊部门提供“跨时代”的解决方案,收取天价费用。这是他维持高端形象和核心收入的来源。
2. 中层:文旅地产与IP孵化。 他利用在古建修复圈积累的人脉,拿下几个极具影响力的历史街区改造和特色古镇开发项目。但他做的不仅仅是修复,而是将清微那些玄之又玄的话语、观澜观的一些布局理念,包装成“东方哲思空间”、“能量场域设计”等概念,打造高端文旅IP。
3. 底层:消费品与内容矩阵。 这是面向大众的市场。他推出了价格不菲的“观澜”系列文创产品:印有简化版《静心咒》片段的眼罩、号称能聚集“良性磁场”的仿古香薰、甚至是根据观澜观水缸形状设计的“聚财”摆件。同时,火姐(那位狂热粉丝黑客,已正式加入团队)为他打造了强大的社交媒体矩阵,持续输出关于“传统智慧”、“心灵养生”的内容,不断强化“观澜”品牌的神秘感和吸引力。
公司业务蒸蒸日上,林逸舟的财富以惊人的速度滚雪球。但他内心深处,始终有个声音在提醒他:这一切的根基,并非完全属于他。那个暴雨夜,那个道观,那位道长,是他所有“灵感”和“知识”的源头。
一种复杂的情绪在他心中滋生——有感激,有敬畏,有对其相的好奇,或许,还有一丝连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基于六十年前惊鸿一瞥的朦胧好感。更重要的是,他有一种强烈的直觉,他与清微的因果未了,那张欠条,绝非终点。
如何将这种私人化的联系,转化为对“观澜文化”这个品牌有益的元素?一个绝妙的想法,在他视察位于市郊、正在1:1复原建设的“观澜观”新总部时,成型了。
这座复原的道观,耗资巨大,极尽考究,几乎与他记忆中的观澜观别无二致,只是更加“完美”,融入了现代宜居科技。他决定将公司的落成典礼,办成一场盛大的媒体活动。
典礼当天,名流云集,媒体闪光灯此起彼伏。在复原的院中,那口根据他描述打造的、同样“舀之不竭”的智能循环水缸前,林逸舟面对镜头,发表了精心准备的演讲。
他回顾了公司理念,感谢了各方支持,然后,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低沉而充满感情。
“很多人问我,‘观澜’这个名字,有什么深意?”他目光悠远,仿佛穿透时空,回到了六十年前那个雨夜,“它源于我年轻时的一段奇遇。在一场罕见的暴雨中,我迷失于深山,濒临绝境……是一座名为‘观澜观’的古道观收留了我。”
台下安静下来。记者们敏锐地嗅到了故事的味道。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