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身准备帮忙。
“娘别沾手了,就做两个菜,有弟弟帮我弄火,我一手一脚马上就能做完。
您帮我把推车擦擦就成。”
宋玉枝说着就端起装鱼的盆子进了灶房。
邻居们的担心其实她都知道,小孩子的嗅觉和味觉远比大人敏锐,稍微一点腥味,他们都是受不了的。
而且鱼刺也确实对小孩子很不友好。
自家熬鱼头豆腐汤的计划不变,她准备再做一个手打鱼丸卖给街坊。
宋玉枝先把鱼杀了,开膛破肚取出内脏,刮去鳞片,再把鱼皮和背上的红肉都去了,剔出鱼肉。
然后用擀面杖敲打鱼肉去掉鱼刺,敲打完她又用竹签子仔细挑了一回。
此时鱼肉已经变成了肉糜,宋玉枝放了蛋清和淀粉不停搅拌,最后用鱼肉拿出来摔打到有弹性,捏成鱼丸。
宋知远就爱看她搓包子、捏丸子的,自家姐姐每次下手都跟手上带着秤似的,每一个做出来都大小一致,白白滚滚,光是看着就讨人喜欢。
宋玉枝捏好丸子,灶上已经在煮鱼头汤,做好后便顺势把一部分丸子放进去一道煮了。
而后才开始调制酱汁。
小孩子都喜欢酸酸甜甜的东西,要搁现代,宋玉枝弄个番茄酱就行。
但番茄这种外邦来的东西,现在的价格还在天上,没走进千家万户。
宋玉枝就用中餐里的糖醋排骨的手法,先炒糖色,而后加入盐和陈醋,熬出了一些黑色的糖醋酱。
这酱一炒出来,又酸又甜,光是闻着就让人大咽口水!
尤其是对这个时代的孩子来说,吃几块饴糖都是不常有的好事情了,哪里闻到过这种酸甜浓郁的香味?!
别家的孩子就不说了,连向来极能忍耐的宋知远都直接守在了锅边上,不舍得挪眼!
宋玉枝用筷子叉了两个鱼丸,蘸了糖醋酱投喂给弟弟,看着他吃的腮帮子鼓鼓的,眼睛都眯起来了。
而后才把鱼丸和酱汁端出灶房。
此时宋家小院的门口已经聚了不少人。
排在最前头的,就是张大嫂和她家的三个猴崽子,而且张大嫂格外妥帖,想着宋家的碗碟可能不够,所以干脆让三个孩子一人带了一副碗筷来。
两条鱼加起来十斤左右,却能做出来三四十大碗鱼丸!
鱼丸吸水膨胀,宋玉枝这头还只煮了一半,已经是满满一桶。
她先给张家的三个孩子打了三碗,再让张大嫂回家去取小碟子,来分糖醋酱。
那鱼汤熬的奶白奶白的,一点都不腥气,三个皮猴儿端到手,先一人呼噜了半碗汤,而后眼睛发亮,齐齐地夸赞道:“好喝!
一点不腥!”
“我再也不说鱼难吃了!
我要天天吃鱼!”
这时候张大婶拿着三个小碟子过来了,宋玉枝再给每个小碟子里放上一碟糖醋酱,让他们用鱼丸蘸酱吃。
三个皮猴看到旁边的宋知远在吃筷子上串着的鱼丸,便也有样学样,用筷子把鱼丸串成串儿,然后蘸酱吃!
那鱼丸白白胖胖的,弹牙嫩滑,鲜美多汁,空口吃都一点不觉得寡淡,更别说配上那又酸又甜、口感独特的蘸酱,三个孩子这时连话都顾不上说,一口一个鱼丸吃得和宋知远一样,眼睛直眯!
“多少银钱一碗?快给我们来一碗!”
“对对,我家刚刚也是定了的!”
三十文钱的鱼,做出来了将近四十碗鱼丸,即便其中搁了一些鸡蛋和淀粉,一碗的成本也没超过两文钱。
宋玉枝也不要多,一份只收人三文钱,但糖醋酱得另外收钱——糖实在贵,都赶上棉花的价格了,一斤要六十多文钱。
这糖醋酱是照着孩子口味做的,糖搁的只多不少。
所以小小一碟子蘸酱也要一文钱。
加起来也就是四文钱一份,还能得一大碗热鱼汤,对清水巷一代的百姓来说实在不算什么。
宋玉枝让周氏来帮自己收钱,她来打鱼丸和分酱。
很快一大桶就卖了个干净!
至于提前没预定的也不打紧,她还剩下一些没煮的,按着个数卖,同样是三文钱一份,只是得回家自己煮。
但好处是每份比煮好的多一个,而且做好的鱼丸在冬日里很耐放,就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