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的高梨法官看着桌面上的申请书,陷入了思索,在思考了一阵后,抬起头道:“原告提交的申请书,法庭已经收到了。
对于是否决定批准,法庭会进行考虑。
下面请原告继续回应被告方才的质证意见。”
既没有同意,也没有明确的拒绝。
很明显,法庭的态度也很慎重。
因为对面是东洋关西的最高学府。
要做出任何调查取证的命令,都必须十分谨慎小心。
北原很清楚这种答复,代表着的是法庭的观望态度。
如果接下来官司进展,对原告有利,那法庭就顺势批准。
而若进展不利,法庭则进行回绝。
他们打算见风使舵。
北原倒是不在意法庭摆出这种态度,如果他们真的愿意站在一边袖手旁观,依据官司的进展,来决定提交书证的申请结果,那反而对自己更加有利。
北原微微向高梨欠身,随后看向宇都宫,继续对质证意见的反驳,“针对方才被告的质证意见,原告回应如下。
所谓‘接触+实质性’法则中,所要求的‘接触’,并非指证明实际接触的生。
而是只需要证明接触的可能性即可。”
“换句话说,原告方才出示的第二组证据,只需要达到证明被告藤村具有接触到原告点校作品的可能性,即完成对于接触证明标准的举证。”
“根据原告提交的第一组证据中的910rd文档显示,下川在两年半前便已完成《东土巡游遣唐记》校对的第三稿。
当时,《东土巡游遣唐记》已申报立项成功,被告藤村嘉代作为项目主持人负责项目统筹工作。
结合方才原告展示的证据,藤村曾向原告送过短信,询问点校进度。”
北原转过身来看向旁听席上的人群,“试想一下。
作为科研项目的主持人,并且其曾经送过原告点校进度。
而要确认点校进度,绝不可能在没有亲自见到点校成果的情况下,对进度进行确认。”
“换句话说,藤村作为项目主持人,不可能不对原告下川的点校成果进行持续跟踪。
因此,藤村在该课题组的身份已然决定了,其具备接触到下川点校成果的可能性。
原告提交的证据,足以达到举证责任的要求!
被告否认的,应当提供证据进行反驳,否则将承担举证不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