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新案件
“是什么人?”
北原问道。
“他的名字叫做志贺幸史。”
古美门说道,“我很佩服这个人。
志贺原先是专门校出身,在日钢中是车间工人。
后来,他利用空余时间,勤学苦读,还开始从事材料方面的研发工作。
可以说,是一位实干派人士。”
“后来,志贺离开了日钢,组建了自己的冶铁研究所。
虽然名头叫做研究所,但实际上也算是一个小型钢铁企业和研发机构的混合体。
志贺后来也利用自己原先在日钢的关系,陆陆续从日钢那边承包了车间。”
“日钢的第六、第七钢铁厂停运的消息,你应该知道吧。”
古美门继续道。
“是的,这个我知道。”
“志贺在第六、第七钢铁厂也承包了很多车间,现在他研究所已经损失惨重了。”
古美门说道,“志贺也清楚现在日钢的情况。
他们想要追回损失。”
“你方便的话,就约个时间见面。”
古美门最后在电话里说道,“除了志贺以外,还有许多个类似的小型承包商。
如果你接下了志贺的委托,那么可能这些小型承包商,都会来找你,保守估计,至少也有上百家。”
电话结束。
一个新的案件摆在北原的面前。
北原正迫切需要一个切口,能够详细进入日钢内部进行调查。
恰好,这个案件就能够成为契机。
但是也同样显而易见的是,这个案件十分不好处理。
像志贺这种类型,只是钢铁厂车间的承包商。
仅仅只是日钢中诸多债权的一小部分而已。
想想看,在他们面前的,还有银行、税务局、工会、大型供应商、债券持有人等等。
想跨过这么多对手,来抢夺到日钢资产的一部分,那简直是难上加难。
而且,估计日钢这种企业,裁判所不一定会轻易同意破产申请的受理。
更大的可能是进行重整。
而如果是重整的话,向志贺这种小型债权人,可以说是基本没有发言的余地。
简单来讲,他们的这种小债权,就是企业重整中的牺牲品。
没有人会真正倾听他们的声音。
不过,北原倒是对志贺的承包商身份,产生了好奇。
像日钢这种大规模的企业,竟然还会存在将车间承包出去的操作。
这听起来并不像是以一个体系完备的大企业,会出现的做法。
“怎么了,北原?”
丹羽和宫川几乎异口同声地问道。
“一个案件找上门了。”
北原开口道,“是日钢的车间承包商。
因为第六、第七钢铁厂的停产,他们的车间承包商,损失惨重。
希望能够从日钢那边追回他们的债权。
不过,我比较好奇的是,日钢竟然还存在车间承包的做法。”
丹羽低头翻阅了资料。
这位熟悉财经新闻地女记者说道:
“这种车间承包的做法,是在日钢陷入经营困难后出现的。”
丹羽说道:“日钢是大型企业,前身是从市政企业民营化而来,因此也沾染了不少官僚习气。
日钢内部的各项制度是比较僵硬的,并且还往往承担了经济产业省下达的产量指标。”
“以前日钢还盈利的时候,这套僵硬的制度,或许还能勉强运转。
但是,等日钢的盈利能力大幅衰退之后,这种僵硬制度,根本就无法有效地回应市场变幻的需要。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日钢开始小步地尝试了变革。”
“这种变革就是车间承包的做法。”
丹羽说道,“简单来讲,就是日钢将工厂车间发包出去。
承包商负责满足车间每天的生产指标。
而日钢则按照车间的实际生产量,进行结算,给付费用。”
“简单而言,车间承包的做法,实际上就是承包商垫资支付工人工资,还有一些零碎的费用。
承包商的利润,就是日钢支付的结算报酬,与承包商垫付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