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冷光,从手机屏幕溢出,将佐藤光的脸庞映成一片惨白。
新闻推送的标题像一根冰冷的针,刺入她的瞳孔——《同人展涉咒事件被定性为巧合》。
配图是她呕心沥血绘制的《心跳!
星语学园》残页,在烈焰中蜷曲、焦黑,仿佛一声无声的哀嚎。
她的指尖在屏幕冰凉的边缘无意识地划过,昨夜那个过于真实的梦境再度席卷而来。
在撕裂的画纸与混沌的墨色中央,两面宿傩那张噙着残忍笑意的脸庞清晰如昨,他说:“你喂我谎言,我便让真相流血。”
她不是被惊醒的,而是被一种更深邃的寒意拽回现实。
身旁的绘图板屏幕并未关闭,幽幽地亮着。
一行倒写的日文,像是从屏幕背后渗透出来,缓缓浮现在她未完成的草稿之上:“第七层已开启”
。
那字迹并非像素构成,而是像有生命的墨点,边缘氤氲开一圈淡红,如同渗入宣纸的鲜血。
警报在脑内轰鸣。
她几乎是弹射而起,动作精准而迅,没有一丝多余的犹豫。
拔掉路由器电源,切断手机蜂窝数据,将笔记本电脑的无线网卡禁用。
这是她为自己设定的“认知污染应急协议”
的第一步。
随后,她撬开电脑主机,取出那块储存着所有原始数据的固态硬盘,毫不迟疑地将它塞进厨房的微波炉里。
设定三十秒,按下启动。
伴随着细微的“噼啪”
声和一股焦糊味,所有可能残留的、可被追踪的数字信号被短时强脉冲彻底销毁。
做完这一切,她才允许自己喘一口气。
她换上一件宽大的黑色连帽衫,戴上乳胶手套,快步离开这处住所。
在城市另一端一间不起眼的公寓里,她推开了门。
这里是她的备用安全屋。
墙壁上没有温馨的装饰,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剪报、地图与手绘的人物关系图,用不同颜色的细线连接,构成一张复杂而疯狂的蛛网。
她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新的便签,用红笔在上面写下一行字,然后用力地按在蛛网的核心位置:“神宫寺不信巧合,所以我要让她相信一个更大的‘合理’。”
她的计划早已成型。
她从一个防潮箱中取出三份用特殊相纸保存的旧稿底片,那是她早期尚未表的作品。
借助一盏仅出特定波长光线的台灯,她开始用一种感温墨水在底片上重绘某些被替换掉的关键帧。
墨水在常温下完全透明,唯有在模拟老旧档案室的特定湿度与温度下,才会显现出她绘制的、指向真正安全屋的逃生路线图。
紧接着,她打开一台与外界物理隔绝的电脑,用预存的虚拟身份信息注册了三个全新的社交平台账号。
笔名分别是“夏风微凉”
、“墨痕斋主”
和“古纸堆里的老猫”
。
一个伪装成对都市怪谈充满好奇的女子高中生,一个扮演着严谨而富有艺术气息的美术教师,最后一个则是博古通今、说话慢条斯理的退休民俗学者。
一场名为《都市怪谈实录》的“跨平台联动同人企划”
就此悄然起。
表面上,这是一次新颖的集体创作实验,邀请网友共同构筑一个虚构的怪谈世界;而实际上,这是佐藤光将同一则预警信息,巧妙地拆解成三个不同人物视角、不同文风的叙述。
高中生负责描述直观的恐惧与见闻,美术教师从构图和符号学角度分析怪谈中的异常,而民俗学者则引经据典,将其与被遗忘的乡土传说联系起来。
三条线索互为印证又各自独立,让任何试图追溯源头的审查者,最终都只会陷入一个由集体智慧构建的、逻辑自洽的迷宫。
与此同时,高专地下深处的资料室里,空气凝滞如水。
神宫寺秀眉紧锁,指尖在键盘上敲击,反复播放着虎杖悠仁在涩谷暴走时的监控音频。
刺耳的嘶吼与建筑崩塌的巨响中,一句模糊的话语被她用软件反复过滤、增强。
当虎杖那句夹杂着痛苦与愤怒的“不准碰那只眼睛”
清晰地传入耳中时,她猛地按下了暂停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