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经义不读,去钻研格物奇技?”
当即有学子说道:“吾以为不然!
万物万理,非是空谈,乃需格物、致知,若无实践,何来真理一说?历代先贤也是切身体会方才领悟道理,先生只是空谈,无有自身体会,又岂能明白经义真理?”
黄尊素澹然说道:“先人书卷,已将各种道理记录在册,吾等苦读经书,钻研学问,根据先贤记录在册的道理便可治理天下,又何须浪费时间去民间走访?百姓又岂能知晓天下之事?若是凡事百姓都能去做,又要百官,学子作甚?”
又有人说道:“先生所言差已,千言万言不如切身实践,诸君大言炎炎,谈治国理政,谈民生多艰,敢问可曾真正了解民生?若不深入民间,切身见过百姓之疾苦,又怎能了解百姓所求所需?若不能了解百姓所求所需,又何谈治国,何谈民生安定?”
黄尊素说道:“吾等何须亲自前往民间,自有书吏将各地民情记录在桉,只需翻阅桉牍便可了解一地政事,即可因地制宜,根据所读所学施展政策,自可安定民生,治得一地。”
有人笑道:“哦?那敢问先生,可知如今这南京城里米价几钱一斗,几钱一石?可知一尺布料用钱几何,可知百姓一月粮米花销几何?若连这最基础的民生物价都不甚了解,又何谈通过桉牍了解一地?”
黄尊素脸色有些变了,但他强做镇定:“哼!
此乃谬论,民间米价物价,又岂是一成不变?这等每日都变的东西,如何能详细确定其价格?只需根据以往价格了解大概,维持稳定即可,又何须亲自去查,去问?”
那人紧追不休:“稳定价格,如何稳定?百姓历年收成不一,又岂能因先前价格来妄谈今日?先贤尚知今时不同往日,因此才不断增添经义,与时俱进翻新儒学,今日先生又何谈根据先贤经义便可治理一方,放牧万民?”
不待黄尊素回答,便继续问道:“那春秋战国之经义,秦汉隋唐之政策,放至今日,还能有用吗?历朝历代,皆有变法维新,无外乎开国之国策祖制已不适合当前。”
“空谈百姓疾苦,谈朝廷政事,敢问先生如今是何官职任职几品,有何履历?若无官职履历,又何来资格谈治国理政?全凭一张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