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夫人年轻时本就是京城数一数二的大美人,这些年保养得宜,一点也不显老,就是坐在那里不说话,也是难言的大家风范。
大儿成婚时,小女儿雅俗还是未取名的襁褓中婴儿,这次二郎结婚,陈夫人特意把小女儿好好的打扮了一番,也让孩儿凑凑喜气,小孩子的衣服说不讲究也没那么多繁文缛节,若说讲究那就可以无所不用其极的金尊玉贵,这次陈夫人特意在古匠天工坊为雅俗定做了一个珠宝璎珞项链系的赤金点翠嵌宝麒麟,又在手工顶尖的绸缎名庄锦绣苏杭里为小女儿定做了一套新衣服,大红织金妆花云锦琵琶袖圆领袍,天蓝色锦缎盘金苏绣芙蓉仙鹤裙,圆领袍是十分正式的衣服,雅俗穿上这极精致正式的小模样一身,可爱的叫人看着心都化开了。
大婚当日雅俗只会对认识不认识的作揖问好,但是众宾客看她出现的规矩场合,就算不知道是谁,也猜出来肯定不一般,雅俗玩着玩着收了不少喜钱,众人看到了随手就塞几个给她,雅俗不认得钱,吃的也吃不了几口,收到的东西拿不下转身就交给大自己几岁的丫鬟小燕和家里的保姆了,交给小燕的都进了小燕娘的腰包里,小燕娘交代小燕,要一直看着雅俗,生怕再有什么好东西给了保姆,不过这样也好,府里就是再大,雅俗也丢不掉。
雅俗身上穿的戴的,收的红包礼物,月钱花销如何样样都记录在册,下人一般碰都不敢碰,就算有分毫疏漏,陈夫人和管家媳妇的算数可都不是一般的好,但这喜钱人随手给的没个准数,陈夫人也不可能查点,弄到了就是赚到,再说和这府里往来的非富即贵,不会就给铜板,随手塞几个碎银子也是不少,但来的人也各个是人精,看见小孩可不是谁都给的,再说丫鬟小姐穿着也有不同规矩讲究,不知情的也能看懂,所以只有雅俗能出去晃到红包,小燕是知道钱为何物的人,自然对小主子十分用心,那几天看着雅俗半步不离开,陈夫人还觉得小燕这丫头很不错,本来就担心近日府里人多,稍有不注意女儿乱跑,这下陈夫人放心不少。
大婚礼成,国公府之前把京中所有的大酒楼都定下来了,这次两家亲友故交大都来了,几里远的流水席,大宴宾客整整三日夜,街上撒的铜钱果子引得看热闹的街坊小孩纷纷抢拾,热闹繁华的气氛多日不散,但要真说起来论这两府实力,已经算规矩低调了。
陈夫人不爱虚架子,大儿子成婚后,媳妇朱氏在跟前立规矩时也没一点半点的为难,多数都是陈夫人教朱氏各项管家理事的事宜,朱氏贤良,陈夫人也想把治家的担子早些交一部分出去,让朱氏早点适应。
常春是世子,这国公府迟早要交给朱氏打理,三友还在读书,女儿雅俗现下又小,成国公府门前路段足足占了一条街,开国时京城萧索,就是地方大,建府时太祖划了好大一块土地,现在看来在地段这么繁华的地方有这样大的府邸,后世封的爵位再无这般好运。
国公府看着是宽阔气派,但是打理起来也是不易,陈夫人治家有方,兢兢业业,也生怕有疏漏,所以有朱氏帮衬着自然很好,朱氏也乐意,后来朱氏生了儿子恩硕,也是一直养在朱氏自己身边,老太夫人在世时从未为难过陈夫人,陈夫人延续婆婆美德,对朱氏也像对女儿一样。
有这么温馨和善的婆媳氛围在前,加之李氏男子多不纳妾,孙氏一族早就知道这是难得的良配,嫁女时也没多少高高在上的架子,见面出手一直都十分阔绰,所有礼节也走的很是顺遂,孙氏如愿以偿,幸福美满,进门初和先前朱氏那般得婆婆优待,但孙氏闺训严良,每日坚持晨昏定省,婆媳妯娌相处的十分和睦。
李浩瀚在为儿子准备婚事的那几年,就叫京城有名的百年家具老店一品红木坊,为小女儿打制一整套精致的紫檀黄花梨家具,准备等女儿会走路说话时,就为女儿张罗自己的小院子,让雅俗从小就学习掌家治事,管理自己小院子,这当家的本领打小就要培养。
二郎常青大婚后,国公爷夫妻就为雅俗单独辟了一个小院子,精致宽敞的小五间屋子,提名养福馆,就在国公府内院主屋浩瀚陈氏夫妻的居所麟趾堂近旁,与麟趾堂的院墙隔了一条走廊,离他们夫妻的主屋近,朝向采光也好,本没打算让女儿立即搬过去,毕竟才三岁的小人儿,刚会走路说话,只是先预备着,慢慢来,现下女儿吃饭睡觉什么的都在麟趾堂,等女儿渐渐懂事了再慢慢搬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