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17世纪的台湾是何等模样完全没有概念。
一位是台北出身,对台南的了解并不比导游多多少;另一位倒是台南出身,还是所谓的本省籍,但他也只是更多的了解台南的风土人情,要说开荒垦殖完全没有任何概念。
关山跃一想也是,现在的高雄-台南地区差不多已经是城市化了,和17世纪的蛮荒地带完全不是一回事,找他们也打听不出什么有用的情况。
还是在大图书馆里找些资料更现实些。
遗憾的是,大图书馆里的历史资料虽然号称浩如烟海,但是涉及到17世纪的台湾资料很少,第一手资料几乎全部出自欧洲航海者和商人之手。
特别是涉及台湾开发早期的原始文献,多为荷兰人的记载。
这些一手的文献除了少数如《巴达维亚城日记》被翻译为中文之外,大多并未翻译,但在两岸的一些台湾历史研究中,会零星出现一些二手信息。
这些只言片语就是关山跃最重要的史料来源了。
幸而清代设立台湾府之后,中文史料记载大为增加。
其中不少都是涉及到“番务”
“垦务”
事宜,虽然时代上要延后一百多年,但是参考价值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