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诸葛瑾这段时间一直在辅佐刘护招募工程兵以及操练,经常奔走各地,也是对襄阳各家族都比较熟悉。
“主公,另外一个,虽然年幼,可名声未必弱于主公。
此人名杨虑,虽年幼,已经小有名气!”
刘琮知道这个人,如今不过八九岁,已经是襄阳城有不错的名气了,刘琮也在关注这个人,但是杨家也是襄阳大族。
“来了,来了,康成公来了!”
刘琮也是踮起脚来看,不过刘琮站在最前面,视野不错,看到了一辆比较破旧的马车缓缓而来,后面跟随了许多人。
“康成公,表等你多时!”
“康成兄,多年未见,风采依旧!”
“康成兄,数次邀请,此时才来,你这架子也太大了!”
也只有蔡邕有这个资格调侃郑玄,郑玄也被这个架势愣住了一下,蔡邕,刘洪皆昔日故旧,宋忠,綦毋闿也是声明显著之人,刘表也曾经有过数面之缘。
“如此浩大的声势,惭愧!”
“康成公能来我荆州乃荆州士子之喜事,表为荆州之长官代表荆州士子组织迎接此乃礼也!
就由伯喈兄为康成公介绍我荆州士子!”
蔡邕则是一一介绍,郑玄一一回礼,刘琮看了看,就一小老头,但是眼神之中甚为坚韧,这是有大毅力的人。
追随郑玄一同前来的有上千人,刘琮看了看,学生应该是有几百人,其他都是家属,拖家带口的。
“这便是刘琮,琮儿,康成兄可是点名要见你!”
“小子见过康成公!”
“不错,不错,你的悯农非常不错,将进酒也非常好,今日见到我,小友也写诗一首!”
刘琮一愣,这种情景的诗词刘琮还没有,因为年纪太小,又不合适。
“小子当不得如此夸奖,家父与诸位师友与康成公相见那是落日见秋草,暮年逢故人,小子却只是初见,并无太多感悟!”
“落日见秋草,暮年逢古人,伯喈,这对我等来说倒是没错!
听说你在教育方面也有心得,日后我等一同讨论。”
“确实有,康成公,我有一篇文章,关于教育的,不如就在此念与康成公!”
郑玄与蔡邕等人相对视一眼,也是笑了出来,这小子有意思。
“哈哈哈哈,你说说,我等听着。”
“文章名曰《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圣人无常师……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刘琮的这一篇文章下来,郑玄也震惊了,此子小小年纪,若是诗词只是小道,文章则是大义,此文章若是刘表写出,他没有这么震惊,震惊的是一个仅仅十三岁的孩童写出。
“好!
好文章!
伯喈!”
“拿笔来!”
蔡邕一听郑玄换他名字当然清楚他的意思,这种好文章若不记载下来流传千古,岂不可惜。
刘琮心里只能说惭愧,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这篇《师说》绝对是名流千古的好文章,刘琮为什么要当众念这首,其中便想改变士大夫瞧不起工匠的想法,虽然其中主要的意思不是这点。
“景升,这点我不如你,我虽然痴长你十余岁,但是教育子女,我不如你!”
“康成兄过誉了,小儿喜读百家之书,此他的感悟,此文我也感触颇深,你我共同勉励!”
刘表则抚须高兴,这如此优秀的文章,当着几乎是襄阳所有士子勉强朗读,倍有面子!
他当时都有些害怕文章太差,贻笑大方了。
“伯喈,这边是竹纸吧,伯喈的书法又有进步!”
蔡邕笔走游蛇,龙飞凤舞,很快就将此文写了下来,师说文字不多,对于他们这种大文豪来说一遍就记住了。
“景升,今日文章在此而出,可在此修筑亭子立碑,将此文章刻于碑上勉励众多学子!
不知老夫这个提议是否妥当!”
“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