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旗,再看看重檐森禁的瓮城,不由倒吸凉气。
这平阳城瓮城竟然建有三重箭楼,规制不逊於建康..::
“明公,喝药了~”
一个温和嗓音响起,建威参军陶潜送来一碗热腾腾汤药。
“有劳元亮了~”
谢澹勉强挤出笑脸,接过汤药小口留饮。
柴桑土人陶潜,是叔父谢琰为他徵辟的幕僚。
二人年岁相仿,颇为投缘。
陶潜虽是寒素出身,学识却颇为不俗,许多时候反倒是谢澹要向他虚心请教。
谢澹心里时常为之惭愧,身为谢安之孙,他的才能资质太过普通。
若不然,叔父谢琰也不会为他向会稽王爭取此次出使平阳的机会。
这次来平阳责任重大,风险也不小,毕竟江南士民、建康君臣对新晋北方雄主梁广太过陌生,根本不知道其人脾性如何。
万一是个石虎、符生之流,他们这一行晋使別说活看回建康,能留个全户已经是祖辈显灵护佑了。
所以这项差事受到举国关注,会稽王司马道子更是许下重诺,出使之人回来后以军功折算。
谢澹年纪轻轻已入门下侍从高位,履歷上却很单薄。
若是没有耀眼功勋伴身,再想进步可就难了。
毕竟祖父谢安已逝,整个陈郡谢氏,都已沦为司马道子附庸。
谢澹若是没点功劳,会稽王也不会高看他一眼。
“元亮肯犯险陪同出使,澹心里万分感激!回到建康后,我定找机会向会稽王举荐陶君!”
谢澹喝完药,舒口气说道。
陶潜脸上还是一副温和笑容,望之令人如沐春风。
他看向马车外熙熙攘攘的街道,眼晴里闪烁著新奇目光。
这里就是平阳,昔日刘元海建都称帝之处。
如今,这座尧都再度崛起一位北胡君王,以周国建號,屹立於并州司隶八郡之地,成为与东燕並立的北方强国之一。
陶潜渴望仕途,但更渴望游览九州大地,亲眼欣赏不同风景的山川名胜,体验不一样的人生。
自过江踏上北土,一路所见確与江南不同。
这一趟平阳之行,当真令他大开眼界...
晋使队伍甫入城门,鼎沸声浪伴隨汉胡混杂的吆喝声扑面而来。
有胡商牵著驼队与牵拉畜车的汉民並行,代北、朔州的皮货和江淮运来的漆器、丝锦隨处可见。
东西两市有商贾排著队入市,有税吏、市吏正在核验税单、文,检查无误方能入市交易。
设在东西两市正门处的市易务衙署,商贾贩夫进进出出好不热闹。
商贩们在市易务缴纳市税,然后才能凭税单入市。
坊墙內隨处可见三层以上的楼阁建筑,坊街內的大小酒肆、茶肆人满为患,好不热闹。
褚爽看得目不暇接,喷喷称奇:“平阳市集之热闹,比之建康也丝毫不逊!”
贾彝笑道:“贵使来之前,莫不是以为平阳人口凋,屋舍残破,流民乞儿成群结队、穿街越巷
还是只见胡人肆意逞凶,汉儿豪哭呻吟”
褚爽尷尬一笑,“贾侍郎说笑了,在下可从未如此想过”
贾彝笑而不语,究竟想没想过,他自己心里清楚。
晋人看北人总是带有偏见,认为北方遭受胡虏肆虐多年,肯定是礼仪教化的蛮荒之地。
可实际上,建康普室在肥水战前,连宫廷礼制、器乐都不完整,还是肥水战后,从战场上缴获了一批礼官、乐工,才逐渐补齐昔年两汉魏晋传下的礼仪乐器和典章。
谁叫当年司马睿带著世家大族跑得太快,差点断了仪制传承。
所谓“江左初立,典章埋弛,而乐章讹替,不可復知..:::”正是如此。
褚爽被贾彝似笑非笑的神情弄得心里不是滋味,扭头看向別处,准备转移话题。
一座漆跡新乾的官衙前,一群七八岁至十二三岁的少郎穿著深色交领长衫,斜挎包袱排队等候入內。
褚爽目光顿时被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