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战场上捡回一条命,否则,他又怎能在这里安然地回忆往昔呢
5月7日,葛小虎所在的侦察分队历经一番跋涉,途径北山与阮利,最终抵达金刚山480高地的34号界碑处。
他们在此仔细观察了班崩地区的地形地貌,随后又马不停蹄地前往444高地展开进一步的侦察工作。
在这片山岳丛林密布的区域执行渗透侦察任务,行动人员必须严格遵守队形要求,确保彼此间保持数米的距离。特别是在分队行进的过程中,这样的安排显得尤为重要。
这是为了有效防范“白眼狼”特工可能发起的突然袭击,从而确保整个行动分队的安全无虞。
在茂密的山林间穿梭前行,那些看似蜿蜒曲折、毫不起眼的小路,往往暗藏着难以预料的危险与杀机。
当行动分队成功抵达444高地山顶之际,钟兴国身为尖兵,毅然走在一条仅容一人通过、蜿蜒曲折的山路上,为整个分队开辟前行的道路。
与他并肩作战的,还有他那情同手足的好兄弟、好战友李二虎。
行进间,钟兴国稳健地迈过一处茂密的草丛,突然间,他的眼前似乎闪过两道连环绊发雷的隐约轮廓。
他心中一惊,立刻警觉地向身后的战友们大声呼喊:“大家注意,有地雷!迅速拉开距离,就地卧倒!”
面对此种情况,钟兴国也非常紧张,但为了完成任务,同时也是为了李二虎和其他战友的安全,钟兴国老兵当即决定,拆除这两颗连环绊发雷。
自己最亲密的战友在前拆除地雷,李二虎的心里除了担忧还有焦虑。
无论是在训练场上还是在平时的生活当中,钟兴国都给予了他无微不至的关怀,使他从一名地方青年在艰苦的训练和磨练当中成长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特种兵。
拆除地雷对特种兵而言,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他们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特别是边境地区的地雷,其密度之大、种类之多,堪称世界之最,这无疑增加了任务的艰巨性。
钟兴国遭遇的,正是一颗隐蔽而危险的绊发雷。
绊发雷的拉线往往细如发丝,稍有不慎,就可能触发雷管,引发灾难。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生死考验,他毫不犹豫地将手表和冲锋枪交给了战友。
这一举动,无疑是他已经做好最坏打算的悲壮宣言。
排雷工作,既是一门精细的技术活,也是对意志力的极大考验。
它要求排雷者拥有姑娘绣般的细腻与耐心,同时也必须具备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轻轻地拨开草丛,钟兴国慢慢地找到了绊发雷的拉线,顺着拉线,他拨开更深的草丛,找到了固定桩。
这并不意味着危险就能马上解除了,在排除绊发雷的时候,需要稳住固定桩,一旦使固定桩偏离,就有可能拉开插销击发绊发雷。
与此同时,钟兴国一手扶住拉线,慢慢地摸向了作为绊发雷爆炸装置的白眼狼制仿s联f1手榴弹,拨开草丛,剥去周边的土壤,绊发雷露出了它狰狞的面孔。
钟兴国稳稳地握住了击发装置,小心翼翼地用剪刀剪向插销处的拉线。
随着“嘎嘣”一声清脆的响动,拉线应声而断,他紧绷的神经这才放松下来,长长地舒了口气。
紧接着,钟兴国熟练地将断掉的拉线缠绕在地雷上,确保它不再构成威胁。
随后,钟兴国又以同样的冷静与果敢,如法炮制地拆除了第二颗地雷。
至此,笼罩在他们头顶的死神阴影终于被彻底驱散了!
在排雷的生死瞬间,钟兴国展现出了非凡的冷静与智慧,他的英勇行为很快传遍了军营。
133师的侦察参谋谭不凡,这位被誉为“侦察英雄”的英模代表,在各地的巡讲活动中,深情讲述了钟兴国的事迹。
在一次巡讲间隙,一群敏锐的记者围住了谭不凡,从他口中挖掘出了钟兴国的感人故事。
记者们被深深打动,他们决定将这份英勇与无私传递给更多人。
于是,一篇题为“他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的文章在报纸上赫然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