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阵轻快的金属摩擦声,秦怀玉驾驭着那新奇的自行车,在李想和刘谨面前灵巧地停下。
“殿下,此物当真神妙!有了这自行车,往来奔走,何其迅捷。莫说巡捕司可用,便是我大唐军旅,亦可酌情配备一二。”
李想微微颔首,目光深远:“军中大规模换装为时尚早,崎岖野地,铁马终究不及战马。不过,倒是可以先打造一批特制车辆,交由十二卫试用,探一探它的潜力。”
毕竟,在可预见的未来,骑兵依旧是地面作战的王者。
李想虽在极力推行水泥官道,但覆盖范围终究有限。
“殿下,此车的形制已然大定,虽细节尚有可精进之处,但各部机件已可量产。”一直默立一旁的罗通此时开口,言辞恳切,“是否可以先试制千辆,投放市井,看看销路如何?”
“可。”李想的视线从车上移开,落到罗通身上,“就按此规格,先造一千辆。但有些事,要在制造中不断求精。尤其是耐用性和造价,你们要反复权衡。”
“另外,二八自行车作坊要着手建立一套度量之法,成立专门的测量组,用以测算每个部件乃至整车的优劣,所有试验中得出的数据,都要妥善归档利用。”
大唐的工业,尚在萌芽,一切都显得粗放。
李想毕竟见识过后世的景象,对那些看似寻常的部件背后所蕴含的工艺和标准,有着远超当下的理解。
就如后世汽车,其产业化之精细,令人叹为观止。
车身框架的每一个冲压件,不仅要尺寸分毫不差,焊接的牢固程度更有严苛的标准。
如何验证?
各家都有秘而不传的法门。
又比如车轮上那根黑乎乎的悬架弹簧,看似粗笨,毫无技术可言。
实则不然,它需满足的条件极为复杂。
除了基本的尺寸与承重要求,其表面应力、不同负载下的形变幅度、乃至抗疲劳的极限……
每一项背后,都是无数次试验和积累的成果。
这些深层次的要求,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漫长的沉淀过程。
李想期望以这小小的自行车为引,将他在观狮山书院中逐步推行的标准体系与理念,渗透到各个作坊的血脉之中。
这番作为,短期内或许难见奇效,但从长远看,却是为大唐的工业根基浇筑磐石,为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积蓄力量。
“殿下放心,二八自行车作坊的工序,正是借鉴了四轮马车作坊的流水作业之法。眼下部件多由机械作坊统一制造,日后熟练了,便可将部分部件交由其他专精此道的作坊承制。”
作为燕王府的老人,罗通对李想的宏图总能领会七八分。
“自行车的核心,比如车架的设计,以及链条和刹车片这些关键部件,由我们的主作坊亲自把控。至于其余的构件,则全部分包给外部的作坊去生产。”
李想顿了顿,补充道,“为防止任何一家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