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南边的稻田边,住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叫小禾。
她每天跟着爹娘在田里种稻谷,说话带着浓浓的楚地口音,尾音总是像稻穗一样弯弯的。
这天午后,村口的老槐树下围了好多人。
小禾挎着竹篮路过,听见一阵清脆的说话声,像山涧里的泉水叮咚响。
她扒开人群钻进去,看见一位穿蓝布衫的老奶奶正给孩子们分蜜饯,她说话时嘴巴圆圆的,声音亮亮的:“这是齐国的金丝蜜枣,甜不甜呀?”
“甜!”
孩子们齐声回答,小禾却看呆了——老奶奶说话的调子真好听,不像村里人大声喊“吃饭咯”
,倒像唱歌一样。
“奶奶,您说的是齐语吗?”
小禾忍不住问。
她听爹娘说过,北边的齐国人说话和楚国人不一样。
老奶奶笑着点头,眼角堆起暖暖的皱纹:“是啊,我是从齐国来的齐奶奶,跟着儿子来楚国做生意。”
她拿起一颗蜜枣递给小禾,“你叫什么名字呀?”
“我叫小禾。”
小禾接过蜜枣,小声说,“您说话真好听,像黄莺叫。”
齐奶奶被逗笑了:“你要是喜欢,奶奶教你说齐语呀?”
小禾的眼睛一下子亮了:“真的吗?我能学吗?”
第二天一早,小禾提着自家晒的红薯干跑到齐奶奶家。
齐奶奶正坐在院中的石凳上择菜,阳光透过葡萄架洒在她银白的头上。
“齐奶奶,我来学齐语啦!”
小禾把红薯干放在石桌上。
齐奶奶擦了擦手:“学说话要慢慢来,先从最简单的开始。
跟我说‘你好’。”
“你……好?”
小禾的舌头像打了结,尾音还是习惯性地往上翘。
齐奶奶摇摇头:“不对哦,齐语的‘好’要平平的,像踩在平地上一样。
来,看着我的嘴巴。”
她把嘴巴张成圆圆的小圆圈,“好——”
小禾跟着学了十几次,还是带着浓浓的楚腔。
正在院里编竹筐的齐爷爷忍不住笑:“这小丫头的舌头,还没转过弯呢!”
小禾的脸红红的,捏着衣角说:“我是不是太笨了?”
齐奶奶摸摸她的头:“哪能呀,奶奶刚来楚国时,说‘稻谷’总被当成‘豆腐’,村里婆婆笑了我半年呢。”
她端来一碗齐国的小米粥,“先垫垫肚子,咱们下午学认东西。”
下午,齐奶奶带着小禾在院子里认物件。
“这是葡萄,齐语叫‘葡——萄’。”
齐奶奶指着藤上的绿葡萄,一字一顿地说。
“葡——萄。”
小禾跟着念,可“萄”
字一出口,就变成了楚国话里“桃子”
的音。
院墙外路过的放牛娃听见了,趴在墙上笑:“小禾在说啥呀?葡萄变成桃子啦!”
小禾委屈地瘪瘪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齐奶奶把她拉到怀里:“别理他们,说话就像学走路,刚开始都要摔跤的。
你看隔壁的小弟弟,学走路摔了多少跤才会跑呀?”
小禾吸吸鼻子:“我不放弃,我要像小弟弟一样学会!”
从那以后,小禾每天天不亮就跑到齐奶奶家。
齐奶奶教她学齐语的儿歌,“齐国的槐树高又高,结的槐花香飘飘”
,小禾跟着唱,唱错了就重来,嗓子唱哑了就喝口蜜水。
可学了一个月,小禾说齐语还是带着楚腔。
有天她去溪边洗衣服,听见村里的婶婶们聊天:“小禾学那齐语有啥用?咱们楚国话好好的,学来学去怪别扭的。”
小禾蹲在溪边,看着水里自己的影子,突然不想学了。
她拿着洗衣盆慢吞吞地回家,齐奶奶在路口等她,手里拿着个齐国样式的布老虎。
“怎么没去上课呀?”
齐奶奶把布老虎塞给她。
小禾眼圈红红的:“我学不会,大家都笑我。”
齐奶奶拉着她坐在路边的石头上,指着田埂上的小树苗说:“你看那棵小槐树,刚种下去时歪歪扭扭,风一吹就晃,可它天天扎根,现在不也站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