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个村子,村里住着个张大叔。
他说话总是慢腾腾的,走路也常常踩坏自己撒在地上的种子,连村里的母猪见了他都要“哼哼”
叫两声,像是在笑他笨。
“张大叔又把锄头忘在田埂上啦!”
放鹅的小英子捂着嘴笑。
“可不是嘛,”
卖豆腐的王婶摇摇头,“上次他帮我搬豆腐筐,差点把筐扣进泥坑里,比我家母猪拱白菜还不靠谱。”
这话传到张大叔耳朵里,他只是摸摸后脑勺,嘿嘿一笑:“没事,我多想想办法就好啦。”
有一天,张大叔去河边打水,看见一只小猪崽掉进了泥坑里,正“seakseak”
地乱蹬。
那是王婶家的母猪刚生的崽,母猪在岸上急得直转圈,见了张大叔就“哼哼”
直叫,好像在说:“快救救我的宝宝!”
“别急别急。”
张大叔把水桶放下,伸手去够小猪崽,可泥坑太深,他够不着。
小英子路过看见,笑着说:“张大叔,你该不会想跳下去救吧?小心自己也出不来哦!”
张大叔没说话,转身去砍了根树枝,又把自己的腰带解下来,绑在树枝上。
他把树枝伸进泥坑,小猪崽正好咬住了腰带。
张大叔慢慢往上拉,终于把小猪崽救了上来。
母猪跑过来,用鼻子蹭张大叔的裤脚,眼里好像含着眼泪。
“原来张大叔不笨呀!”
小英子惊讶地说。
可没两天,村里又传开了——张大叔把王婶家的鸡窝搭反了,入口朝着风口,小鸡们冻得直打喷嚏。
王婶叉着腰站在院子里:“都说他比母猪还蠢,看来真没错!”
张大叔蹲在鸡窝前,看着缩成一团的小鸡,眉头皱得紧紧的。
他突然一拍大腿:“有办法了!”
他跑回家里,抱来一堆稻草,又把自己过冬的棉絮撕成小块,垫在鸡窝里面。
小鸡们立刻钻进棉絮里,“唧唧”
叫着,好像在说谢谢。
那天晚上刮起了大风,王婶担心小鸡,打着手电筒去鸡窝查看。
只见小鸡们躲在厚厚的稻草和棉絮里,睡得正香,一点也没被风吹到。
王婶想起自己之前说的话,脸一下子红了。
又过了几天,村里来了个卖货郎,推着小车叫卖:“卖针线喽!
卖花布喽!”
张大叔凑过去,买了一卷花布和几根彩色的线。
小英子好奇地问:“张大叔,你买这些做什么呀?你又不会缝衣服。”
张大叔只是笑了笑,把花布和线抱回了家。
第二天,村里的孩子们现,张大叔在晒谷场上搭了个奇怪的架子,花布被剪成小块,缝在架子上,风吹过来,花布就“哗啦啦”
地响,还会变出不同的图案。
“这是风车呀!”
小英子惊呼起来,“张大叔,你怎么想到的?”
“你们不是总说我笨吗?”
张大叔擦了擦汗,“我就想,笨人就得想笨办法,多试几次,说不定就成了。”
孩子们围着风车又跑又笑,连母猪也凑过来,用鼻子拱张大叔的鞋子。
这时候,王婶提着一篮鸡蛋走来,红着脸说:“老张,谢谢你给小鸡做的棉窝,我……我之前不该说你笨。”
张大叔摆摆手:“没事,我知道自己记性不好,手脚也慢。
可我觉得,只要肯花时间琢磨,笨人也能做成事。”
从那以后,村里的人现,张大叔虽然还是常常忘这忘那,可他总能想出别人想不到的办法。
他用树枝和藤条给孩子们做了个秋千,用破瓦罐种上野花摆在村口,甚至帮卖豆腐的王婶设计了一个不会翻倒的豆腐筐。
有一天,小英子看见张大叔坐在门槛上补袜子,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他的脸上,把他的影子投在墙上。
那影子看起来一点也不笨,反而像个会变魔法的老爷爷,正在用针线缝补着什么神奇的东西。
“张大叔,”
小英子跑过去,“你教我做风车好不好?”
“好呀,”
张大叔笑着拿出彩线,“不过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