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市改造后,将划分‘粮贸区’‘丝绸区’‘手工艺区’等功能区域”,其中“粮贸区”的地块最大、位置最优——杜仕恩说的“预留最优地块”,显然就是指这里。
“大人,周闻瀚大人派人送来消息,说陛下明日早朝会询问‘诚信印’与平准仓的推行情况,让您提前准备奏报。”官风走进来,递上一张字条。
赵玉琸接过字条,心下了然。周闻瀚这是在提醒他,明日要在陛下面前好好表现,以滋圣眷。
他对官风道:“你去把近一个月的商税增收数据、‘诚信印’商户的经营增长情况、平准仓稳定物价的案例,都整理成简明的奏报,今日之内交给我。”
当晚,赵玉琸在书房熬夜修改奏报,将商情簿中的精准数据融入其中:“自推行‘诚信印’以来,京师商户投诉量下降七成,粮、布等民生商品价格波动控制在五分之内;平准仓启用至今,共调拨应急粮十二次,稳定物价八次,惠及百姓逾十万人;商税月均增收五千两,其中‘诚信玺’商户贡献三成——件件实绩,皆可证明新政可行。”
早朝,赵玉琸将奏报呈给永昌帝。皇帝翻看时,周闻瀚适时出列:“陛下,周市令推行的新政,不仅稳定了京师市场,还为国库增收了商税,更赢得了民心。昨日臣在民间巡查,百姓们都说‘有周市令在,我们买东西放心,过日子踏实’——此等能臣,当予以嘉奖。”
永昌帝放下奏报,看向赵玉琸,语气带着几分难得的赞许:“你做得不错,没辜负朕的信任。说吧,想要什么赏赐?”
赵玉琸躬身道:“臣不求赏赐,只恳请陛下允许臣将‘诚信印’与‘商情簿’推广至周边州县——若是能让更多地方的百姓享受到新政的好处,臣便心满意足。”
“好一个‘心满意足’。”永昌帝笑了,“准奏!朕让户部配合你,从周边五州开始推广,若是成效好,再逐步推向全国。另外,赏你黄金百两、绸缎千匹,以示嘉奖。”
“臣谢陛下恩典!”赵玉琸躬身行礼。
他心中却清楚,陛下同意推广新政,并非全是认可,更多是看中了商税增收的实绩,以及“稳定民心”对统治的好处;但正是要靠这点,让自己推行的新政遍及全国,让各处都有自己的身影。
退朝后,周闻瀚走到赵玉琸身边,低声道:“你今日的奏报很好,尤其是‘商税增收’与‘稳定物价’的关联,正好说到了陛下心坎里。杜仕恩那边,你要继续保持距离,此人野心太大,靠不住。”
“我明白。”赵玉琸点头,“东市改造的招标,我打算让琸玉商行联合民间商户参与,不直接出面,避免被他绑在一起。”
两人正说着,杜仕恩快步走来,脸上带着笑意:“小周大人,恭喜您获陛下嘉奖!刚才在朝堂上,您推行新政的实绩,真是让我辈佩服。东市改造的琉璃瓦,我已让人协调好了,明日就能送到工地。”
“多谢杜大人费心。”赵玉琸拱手,“招标细则我已看过,市令署会按规矩参与,不日便会提交方案。”
杜仕恩眼中闪过一丝期待:“好,我等着您的方案。若是有需要工部配合的地方,随时找我。”
送走杜仕恩,周闻瀚冷声道:“他这是想把你和工部绑在一起,若是将来东市改造出了问题,他好拉你一起担责。你千万要记住,所有合作都要留书面凭证,不能给他任何甩锅的机会。”